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言 | 第11-17页 |
一、问题的界定 | 第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创新点 | 第14-15页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5页 |
五、本文写作框架 | 第15-17页 |
第一章 1949~1953 年上海私营工商业的境况及发展趋势 | 第17-25页 |
第一节 1949~1953 年上海私营工商业的境况 | 第17-22页 |
一、 私营工商业的初步恢复 | 第17-18页 |
二、 1950 年春私营工商业的困难及应对 | 第18-20页 |
三、 1951 年私营工商业的繁荣 | 第20页 |
四、 1952 年私营工商业的萎缩及调整 | 第20-22页 |
第二节 1949~1953 年上海私营工商业的发展趋势 | 第22-25页 |
一、 对政府的依附性增加 | 第22-23页 |
二、 经营方向大众化 | 第23页 |
三、 从外向型到内向型经济的转变 | 第23-24页 |
四、 工业结构的优化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朝鲜战争爆发与上海的反应 | 第25-44页 |
第一节 上海市政府的应对 | 第25-34页 |
一、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 第25-27页 |
二、 动员上海人民参加抗美援朝 | 第27-31页 |
三、 响应“三大号召” | 第31-34页 |
第二节 上海工商界的社会动员 | 第34-44页 |
一、 宣传方式多元化 | 第34-39页 |
二、 针对性的宣传内容 | 第39-42页 |
三、 高效地宣传动员体系 | 第42-44页 |
第三章 上海工商界“支援前线,稳定后方” | 第44-62页 |
第一节 支援前线 | 第44-49页 |
一、 捐献飞机大炮 | 第44-46页 |
二、 赴朝慰问 | 第46-48页 |
三、 签订爱国公约 | 第48-49页 |
第二节 稳定后方 | 第49-62页 |
一、 参政议政,献计献策 | 第49-51页 |
二、 优抚烈军属 | 第51-53页 |
三、 协助政府,恢复经济 | 第53-58页 |
四、 维持上海安全稳定 | 第58-62页 |
第四章 抗美援朝的推进对上海工商界的冲击 | 第62-118页 |
第一节 抗美援朝期间新政府对工商界的介入 | 第62-77页 |
一、 扶助与控制 | 第62-69页 |
二、 危机与契机 | 第69-75页 |
三、 体制内外 | 第75-77页 |
第二节 抗美援朝期间工商界在经济诉求与政治取向间的抉择 | 第77-90页 |
一、 民族主义的高涨 | 第77-82页 |
二、 民族主义的反噬 | 第82-85页 |
三、 工商界内部的分化 | 第85-90页 |
第三节 抗美援朝期间对商人异端行为的惩治 | 第90-118页 |
一、 假药事件的来龙去脉 | 第90-94页 |
二、 假药事件在官方主流媒体宣传中的几个盲点 | 第94-100页 |
三、 假药事件中私营工商业者典型形象的舆论构建 | 第100-111页 |
四、 国家主流媒介话语的典型构建与上海私营工商业者命运的变迁 | 第111-118页 |
第五章 对上海工商界与抗美援朝的若干思考 | 第118-125页 |
第一节 顾虑的背后 | 第118-120页 |
第二节 民族主义的默契与反噬 | 第120-121页 |
第三节 “一个中心” | 第121-123页 |
第四节 红色资本家的制造与转型 | 第123-125页 |
结论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4-135页 |
后记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