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庙会环境研究--以铜川香山庙会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视角与对象 | 第10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4.2 国外研究述评 | 第14-16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5.1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16页 |
1.5.2 庙会 | 第16-18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18-21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6.2 论文框架 | 第19-21页 |
2 铜川市耀州区总体概况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21-27页 |
2.1 耀州区概况 | 第21-23页 |
2.1.1 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 | 第21-23页 |
2.1.2 宗教文化 | 第23页 |
2.2 香山庙会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23-24页 |
2.2.1 存在意义 | 第23-24页 |
2.2.2 问题与挑战 | 第24页 |
2.3 耀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第24-27页 |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铜川香山庙会分析 | 第27-43页 |
3.1 香山庙会概况及历史 | 第27-29页 |
3.1.1 历史沿革 | 第27页 |
3.1.2 宗教信仰 | 第27页 |
3.1.3 庙会习俗 | 第27-29页 |
3.2 香山庙会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29-36页 |
3.2.1 口头传说 | 第29-30页 |
3.2.2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 第30-35页 |
3.2.3 表演艺术 | 第35-36页 |
3.3 香山庙会的现存状况及保护措施 | 第36-38页 |
3.3.1 现存状况 | 第36-37页 |
3.3.2 保护内容 | 第37页 |
3.3.3 保护计划 | 第37-38页 |
3.4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庙会传承因素分析 | 第38-43页 |
3.4.1 庙会传承的因素 | 第38-39页 |
3.4.2 庙会的传承方式 | 第39-40页 |
3.4.3 传统庙会对当代庙会传承的影响 | 第40-43页 |
4 香山庙会环境研究 | 第43-59页 |
4.1 寺院概述 | 第43-45页 |
4.1.1 大香山寺概述 | 第43页 |
4.1.2 大香山寺历史变迁 | 第43-45页 |
4.2 大香山寺的选址 | 第45-48页 |
4.2.1 风水格局 | 第45-47页 |
4.2.2 交通条件 | 第47-48页 |
4.2.3 环境资源 | 第48页 |
4.3 大香山寺整体布局分析 | 第48-56页 |
4.3.1 功能分区 | 第49-50页 |
4.3.2 平面组织分析 | 第50-53页 |
4.3.3 空间环境分析 | 第53-55页 |
4.3.4 空间行为分析 | 第55-56页 |
4.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庙会与其环境的分析 | 第56-59页 |
4.4.1 整体建筑布局和空间环境分析 | 第56-57页 |
4.4.2 庙会与其环境的传承和发展 | 第57-59页 |
5 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庙会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 第59-65页 |
5.1 庙会环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因素渗透 | 第59-61页 |
5.1.1 庙会环境中非物质文化因素分析 | 第59-60页 |
5.1.2 文化艺术节中非物质文化因素的渗透 | 第60-61页 |
5.2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庙会的保护原则 | 第61-65页 |
5.2.1 保护原则 | 第61-62页 |
5.2.2 保护措施 | 第62-64页 |
5.2.3 机遇与挑战 | 第64-65页 |
6 结语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一 | 第71-73页 |
附录二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