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E高校后勤编外员工的激励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9页
    1.1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缘起第10-11页
        1.1.2 研究目的第11页
        1.1.3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综述小结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思路第17页
        1.3.3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 论文结构第18-19页
2 员工激励相关理论第19-24页
    2.1 概念界定第19-21页
        2.1.1 后勤和高校后勤第19页
        2.1.2 编制和编外员工第19-20页
        2.1.3 激励第20-21页
    2.2 激励理论第21-24页
        2.2.1 内容型激励理论第21-22页
        2.2.2 过程型激励理论第22-23页
        2.2.3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第23-24页
3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激励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4-30页
    3.1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的现状和特点第24-25页
        3.1.1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的现状第24页
        3.1.2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的特点第24-25页
    3.2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第25-27页
        3.2.1 员工激励没有系统规划第25-26页
        3.2.2 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严重第26页
        3.2.3 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第26页
        3.2.4 员工职业发展缺少规划第26-27页
    3.3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的需求分析第27-29页
        3.3.1 尊重需求第27页
        3.3.2 公平需求第27-28页
        3.3.3 发展需求第28页
        3.3.4 归属需求第28-29页
    3.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4 E 高校后勤编外人员激励实践及存在的问题第30-40页
    4.1 E 高校后勤服务总公司概况第30页
    4.2 E 高校后勤服务总公司组织结构情况第30-33页
    4.3 E 高校后勤服务总公司编外人员现状及特点第33-35页
        4.3.1 编外人员现状第33页
        4.3.2 编外人员特点第33-35页
    4.4 E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激励现状第35-39页
        4.4.1 实况调研第35页
        4.4.2 激励实践第35-37页
        4.4.3 激励中存在的问题第37-39页
    4.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5 完善 E 高校后勤编外人员激励对策第40-50页
    5.1 适合 E 高校后勤编外人员实际的激励目标第40页
    5.2 E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适用的有效激励形式第40-44页
        5.2.1 构建激励机制的重点第40-41页
        5.2.2 多种有效激励形式第41-44页
    5.3 优化 E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激励体系的举措第44-46页
        5.3.1 制订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第44-45页
        5.3.2 实施契合实情的差异化激励第45页
        5.3.3 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第45页
        5.3.4 完善公平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第45-46页
        5.3.5 营造规范良好的激励文化氛围第46页
    5.4 建立与编外员工激励相适应的约束机制第46-49页
        5.4.1 建立约束机制的必要性第46-47页
        5.4.2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适用的约束机制主要形式第47-48页
        5.4.3 E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的约束机制第48-49页
    5.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6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50-54页
    6.1 研究结论第50-51页
    6.2 有关建议第51-53页
    6.3 下一步研究方向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附录一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第59-66页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移动机器人双目立体视觉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创业教育的大学生思想素质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