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综述小结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2 员工激励相关理论 | 第19-24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后勤和高校后勤 | 第19页 |
2.1.2 编制和编外员工 | 第19-20页 |
2.1.3 激励 | 第20-21页 |
2.2 激励理论 | 第21-24页 |
2.2.1 内容型激励理论 | 第21-22页 |
2.2.2 过程型激励理论 | 第22-23页 |
2.2.3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 第23-24页 |
3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激励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4-30页 |
3.1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的现状和特点 | 第24-25页 |
3.1.1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的现状 | 第24页 |
3.1.2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的特点 | 第24-25页 |
3.2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3.2.1 员工激励没有系统规划 | 第25-26页 |
3.2.2 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严重 | 第26页 |
3.2.3 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 | 第26页 |
3.2.4 员工职业发展缺少规划 | 第26-27页 |
3.3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的需求分析 | 第27-29页 |
3.3.1 尊重需求 | 第27页 |
3.3.2 公平需求 | 第27-28页 |
3.3.3 发展需求 | 第28页 |
3.3.4 归属需求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4 E 高校后勤编外人员激励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 第30-40页 |
4.1 E 高校后勤服务总公司概况 | 第30页 |
4.2 E 高校后勤服务总公司组织结构情况 | 第30-33页 |
4.3 E 高校后勤服务总公司编外人员现状及特点 | 第33-35页 |
4.3.1 编外人员现状 | 第33页 |
4.3.2 编外人员特点 | 第33-35页 |
4.4 E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激励现状 | 第35-39页 |
4.4.1 实况调研 | 第35页 |
4.4.2 激励实践 | 第35-37页 |
4.4.3 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完善 E 高校后勤编外人员激励对策 | 第40-50页 |
5.1 适合 E 高校后勤编外人员实际的激励目标 | 第40页 |
5.2 E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适用的有效激励形式 | 第40-44页 |
5.2.1 构建激励机制的重点 | 第40-41页 |
5.2.2 多种有效激励形式 | 第41-44页 |
5.3 优化 E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激励体系的举措 | 第44-46页 |
5.3.1 制订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 | 第44-45页 |
5.3.2 实施契合实情的差异化激励 | 第45页 |
5.3.3 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 | 第45页 |
5.3.4 完善公平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 第45-46页 |
5.3.5 营造规范良好的激励文化氛围 | 第46页 |
5.4 建立与编外员工激励相适应的约束机制 | 第46-49页 |
5.4.1 建立约束机制的必要性 | 第46-47页 |
5.4.2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适用的约束机制主要形式 | 第47-48页 |
5.4.3 E 高校后勤编外员工的约束机制 | 第48-4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0-5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6.2 有关建议 | 第51-53页 |
6.3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一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 第59-66页 |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