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变轨距转向架设计及动力学性能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变轨距转向架运用及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1 日本变轨距转向架 | 第12-13页 |
1.2.2 西班牙变轨距转向架 | 第13-15页 |
1.2.3 波兰变轨距转向架 | 第15页 |
1.2.4 德国变轨距转向架 | 第15-16页 |
1.2.5 瑞士变轨距转向架 | 第16页 |
1.2.6 韩国变轨距转向架 | 第16-17页 |
1.2.7 国内变轨距转向架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高速变轨距转向架及轨距变换装置设计研究 | 第20-36页 |
2.1 高速变轨距转向架主要技术指标 | 第20-21页 |
2.2 轨距变换机理 | 第21页 |
2.3 高速变轨距转向架设计研究 | 第21-26页 |
2.3.1 锁紧机构形式 | 第22页 |
2.3.2 动车转向架形式 | 第22-25页 |
2.3.3 高速变轨距转向架方案设计 | 第25-26页 |
2.4 地面轨距变换装置设计研究 | 第26-28页 |
2.4.1 轨距变换装置方案设计 | 第26-27页 |
2.4.2 轨距变换装置工作原理 | 第27-28页 |
2.5 高速变轨距转向架关键部件强度分析 | 第28-35页 |
2.5.1 车轮强度分析 | 第28-30页 |
2.5.2 车轴强度分析 | 第30-32页 |
2.5.3 渐开线花键强度分析 | 第32-35页 |
2.6 轨距变换过程运动学分析 | 第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变轨距车辆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36-50页 |
3.1 轮对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36-41页 |
3.1.1 建立轮对微分方程模型 | 第36-38页 |
3.1.2 轮对模型道岔通过分析 | 第38-40页 |
3.1.3 轮对模型变轨过程分析 | 第40-41页 |
3.2 半车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41-44页 |
3.2.1 动力学物理模型 | 第42页 |
3.2.2 建立半车微分方程模型 | 第42-44页 |
3.3 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 | 第44-49页 |
3.3.1 建立动力学仿真模型 | 第44-45页 |
3.3.2 锁紧机构建模方案 | 第45-46页 |
3.3.3 间隙建模方案对比 | 第46-49页 |
3.3.4 间隙建模方案选取 | 第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变轨距车辆动力学性能研究 | 第50-59页 |
4.1 动力学性能评价方法 | 第50-51页 |
4.2 车辆轮轨边界条件分析 | 第51-54页 |
4.3 车辆动力学性能分析 | 第54-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变轨距车辆动力学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59-74页 |
5.1 轮对间隙分析 | 第59-62页 |
5.2 间隙参数动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 第62-70页 |
5.2.1 间隙大小影响 | 第62-63页 |
5.2.2 间隙接触参数影响 | 第63-66页 |
5.2.3 间隙对振动传递影响 | 第66-70页 |
5.3 变轨距车辆动力学性能预测 | 第70-73页 |
5.3.1 磨耗踏面动力性能分析 | 第70-72页 |
5.3.2 R3000m曲线通过动力学性能分析 | 第72-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