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黏虫的发生与危害 | 第11页 |
1.2 黏虫抗药性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3 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3.1 表皮穿透抗性 | 第12-13页 |
1.3.2 代谢抗性 | 第13-15页 |
1.3.3 靶标抗性——钠离子通道 | 第15-18页 |
1.4 黏虫综合防治对策 | 第18-19页 |
1.4.1 加强监测预警 | 第18页 |
1.4.2 农业防治 | 第18-19页 |
1.4.3 生物防治 | 第19页 |
1.4.4 物理防治 | 第19页 |
1.4.5 化学防治 | 第1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黏虫田间种群对六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 第21-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2.1.1 供试虫源 | 第21页 |
2.1.2 供试药剂 | 第21-22页 |
2.1.3 生物测定 | 第22页 |
2.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5页 |
2.2.1 黏虫田间种群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 第23页 |
2.2.2 黏虫田间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 第23-24页 |
2.2.3 黏虫田间种群对2种新型杀虫剂的抗药性 | 第24-25页 |
2.2.4 杀虫剂毒力相关性分析 | 第25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25-28页 |
第三章 黏虫钠离子通道基因的克隆 | 第28-4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3.1.1 供试虫源 | 第28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3.1.3 RNA提取 | 第28页 |
3.1.4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8-29页 |
3.1.5 钠离子通道基因片段的扩增(RT-PCR) | 第29-30页 |
3.1.6 DNA片段的回收与纯化 | 第30-31页 |
3.1.7 将目的片段与pMD-19T连接 | 第31页 |
3.1.8 大肠杆菌的转化 | 第31页 |
3.1.9 阳性克隆鉴定 | 第31-32页 |
3.1.10 数据分析处理 | 第3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3.2.1 钠离子通道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32-35页 |
3.2.2 分子系统进化分析 | 第35-39页 |
3.3 讨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山西黏虫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机理 | 第41-5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5页 |
4.1.1 供试虫源 | 第41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1-42页 |
4.1.3 黏虫抗性品系的筛选 | 第42页 |
4.1.4 增效剂试验 | 第42-43页 |
4.1.5 酯酶活性测定 | 第43-44页 |
4.1.6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测定 | 第44页 |
4.1.7 多功能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44-45页 |
4.1.8 蛋白质含量 | 第45页 |
4.1.9 钠离子通道点突变检测 | 第45页 |
4.1.10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4.2.1 黏虫山西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选育 | 第45-46页 |
4.2.2 增效剂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 | 第46-47页 |
4.2.3 黏虫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体内解毒酶比活力差异比较 | 第47-48页 |
4.2.4 钠离子通道基因片段的比较 | 第48-49页 |
4.3 讨论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