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用一般科学论文--生物医学工程论文

纳米气泡物理特性及其生物麻醉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0-2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页
    1.2 固/液界面微米气泡的发现第10-11页
        1.2.1 纳米气泡由来第10-11页
    1.3 纳米气泡存在的探讨第11-15页
        1.3.1 基底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测量第11-12页
        1.3.2 脱气对比第12-13页
        1.3.3 温度的影响第13页
        1.3.4 AFM(原子力显微镜)的观测第13-14页
        1.3.5 电解质溶液第14页
        1.3.6 光谱的测量第14-15页
    1.4 纳米气泡的生成方法第15-16页
        1.4.1 醇水替换法第15页
        1.4.2 温差法第15-16页
        1.4.3 电化学方法第16页
        1.4.4 STXM(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技术)法第16页
    1.5 纳米气泡的存在理论第16-19页
        1.5.1 自发性形成理论第17页
        1.5.2 线张力理论第17页
        1.5.3 动态平衡理论第17-18页
        1.5.4 杂质覆盖理论第18页
        1.5.5 气体内部高密度理论第18页
        1.5.6 电荷密度和范德华相互作用理论第18-19页
        1.5.7 气液三相线理论第19页
    1.6 纳米气泡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9-22页
        1.6.1 纳米气泡的稳定问题第19页
        1.6.2 纳米气层的基本物理性质问题第19-20页
        1.6.3 裂缝、空洞及台阶对纳米气泡成核的影响问题第20-21页
        1.6.4 纳米气泡的融合和移动问题第21-22页
    1.7 纳米气泡对多个学科产生的影响第22-25页
        1.7.1 在物理学方面的作用和应用第22-23页
        1.7.2 在化学方面的作用和应用第23-25页
        1.7.3 在生物方面的作用和应用第25页
    1.8 论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和目的第25-27页
        1.8.1 研究方法第25-26页
        1.8.2 论文内容的安排第26页
        1.8.3 论文的研究目的第26-27页
2 修饰的石墨烯表面纳米气泡成核控制第27-41页
    2.1 分子动力学方法第27-33页
        2.1.1 基本原理介绍第27-29页
        2.1.2 力场的简述第29页
        2.1.3 分子动力学中相互作用的介绍第29-31页
        2.1.4 周期边界条件第31-32页
        2.1.5 热力学系综第32-33页
    2.2 纳米气泡控制的背景第33-34页
    2.3 理论模型的构建和参数的设置第34-35页
    2.4 模拟结果第35-38页
        2.4.1 纳米气泡在普通石墨烯上的吸附第35-36页
        2.4.2 纳米气泡在同时具有亲/疏水性的石墨烯表面上的固定第36页
        2.4.3 纳米气泡在有成核点的石墨烯表面上的固定第36-37页
        2.4.4 纳米气泡成核点的变化第37-38页
    2.5 结果的理论分析第38-40页
    2.6 本章小结第40-41页
3 氙气微/纳米气泡的生物麻醉机制第41-52页
    3.1 上海光源介绍第41-43页
        3.1.1 BL15U1(硬X射线微聚焦及应用线站)第42-43页
        3.1.2 BL14W1(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线站)第43页
    3.2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43-44页
    3.3 气体麻醉剂研究机理的探讨第44-47页
        3.3.1 气体麻醉剂的脂质学说第44-45页
        3.3.2 气体麻醉剂的全蛋白学说第45-47页
    3.4 实验材料、试剂和方法第47-48页
        3.4.1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第47页
        3.4.2 实验方法步骤第47-48页
        3.4.3 试验取样第48页
    3.5 实验结果第48-51页
        3.5.1 BL14W1线站的结果第48-49页
        3.5.2 BL15U1线站的实验结果第49-51页
        3.5.3 后续实验第51页
    3.6 本章小结第51-52页
4 总结与展望第52-54页
    4.1 论文总结第52页
    4.2 展望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64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64-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合自组装膜共吸附法的制备及其微摩擦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带压作业装置举升电液伺服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