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论文

昌乐县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1 引言第15-26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7页
        1.1.1 研究目的第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7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7-22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7-20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20-22页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2-25页
        1.3.1 研究方法第22页
        1.3.2 技术路线第22-25页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第25-26页
        1.4.1 创新之处第25页
        1.4.2 不足之处第25-26页
2 相关内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26-31页
    2.1 相关内涵界定第26-27页
        2.1.1 养老机构第26页
        2.1.2 农村老年人第26-27页
        2.1.3 老年人生活质量满意度第27页
    2.2 理论基础第27-31页
        2.2.1 马斯洛需求理论第27-28页
        2.2.2 公共产品理论第28-29页
        2.2.3 人口老龄化理论第29页
        2.2.4 福利多元理论第29-31页
3 昌乐县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状况分析第31-46页
    3.1 昌乐县农村老年人口状况分析第31-33页
        3.1.1 昌乐县人口现状分析第31-32页
        3.1.2 昌乐县农村老年人口现状分析第32-33页
    3.2 昌乐县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发展历程第33-37页
        3.2.1 第一阶段:初步探索期(1986年-2007年)第33-35页
        3.2.2 第二阶段:改革发展期(2008年-2013年)第35页
        3.2.3 第三阶段:加速发展期(2014年-至今)第35-37页
    3.3 昌乐县农村老年人养老机构相关状况分析第37-41页
        3.3.1 养老机构类型及其特点第37页
        3.3.2 养老机构服务队伍分析第37-40页
        3.3.3 养老机构设施环境状况分析第40-41页
    3.4 昌乐县机构养老农村老年人及其服务内容相关状况分析第41-46页
        3.4.1 养老机构农村老年人状况分析第41-42页
        3.4.2 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内容分析第42-46页
4 昌乐县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第46-59页
    4.1 数据来源和样本调查情况第46-48页
        4.1.1 数据来源第46页
        4.1.2 样本调查情况第46-48页
    4.2 昌乐县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满意度分析第48-52页
        4.2.1 日常生活照料满意度第48-49页
        4.2.2 医疗护理保健服务满意度第49-50页
        4.2.3 文化娱乐活动满意度第50-51页
        4.2.4 精神慰藉满意度第51-52页
    4.3 影响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满意度的因素分析第52-59页
        4.3.1 研究假说第52-56页
        4.3.3 结果与讨论第56-59页
5 昌乐县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的对策第59-65页
    5.1 养老机构层面第59-60页
        5.1.1 构建多层次、多元化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第59页
        5.1.2 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生活质量第59页
        5.1.3 提高准入标准,强化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素质第59-60页
        5.1.4 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建立完善的配套护理体系第60页
    5.2 社会层面第60-62页
        5.2.1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多层次不同功能的养老机构第60-61页
        5.2.2 加强老年护理教育,培养优秀护理人才第61-62页
        5.2.3 大力倡导志愿者服务,顺应社会福利化趋势第62页
    5.3 政府层面第62-65页
        5.3.1 加强政府主导地位,完善相关的养老服务政策和法律法规第62-63页
        5.3.2 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养老机构建设第63页
        5.3.3 弘扬尊老爱老文化,提升农村机构养老意识第63-65页
6 研究结论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附录第71-74页
致谢第74-76页
硕士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梦的哲学底蕴
下一篇: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上海地区试点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