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哲学底蕴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17-20页 |
第一章 中国梦的时代背景 | 第20-36页 |
第一节 中国梦的历史渊源 | 第20-27页 |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危机 | 第20-22页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危亡 | 第22-24页 |
三、社会主义革命改造时期的民族建设 | 第24-25页 |
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民族复兴 | 第25-27页 |
第二节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 第27-31页 |
一、国家富强 | 第27-28页 |
二、民族振兴 | 第28-29页 |
三、人民幸福 | 第29-31页 |
第三节 中国梦的基本特征 | 第31-34页 |
一、时代性特征 | 第31页 |
二、实践性特征 | 第31-32页 |
三、人民性特征 | 第32页 |
四、民族性特征 | 第32-33页 |
五、和平性特征 | 第33页 |
六、共享性特征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二章 中国梦的历史意识与辩证方法 | 第36-51页 |
第一节 中国梦的唯物史观 | 第36-41页 |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第37-38页 |
二、人民群众的历史观 | 第38-40页 |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中国梦的辩证法思想 | 第41-46页 |
一、矛盾辩证法 | 第42-43页 |
二、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发展观 | 第43-45页 |
三、整体性的普遍联系观 | 第45-46页 |
第三节 中国梦的实践观 | 第46-49页 |
一、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 第46-47页 |
二、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 第47-48页 |
三、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中国梦的当代价值 | 第51-68页 |
第一节 坚守不渝地走中国道路 | 第51-56页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 | 第52-54页 |
二、发展为“第一要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 第54-55页 |
三、推行体制改革创新,适应生产力发展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坚持不懈弘扬中国精神 | 第56-60页 |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56-58页 |
二、传承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 第58-59页 |
三、弘扬改革创新时代精神 | 第59-60页 |
第三节 坚定不移凝聚中国力量 | 第60-66页 |
一、以民为本,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不动摇 | 第61-62页 |
二、以人为根,坚持绿色协调可持续 | 第62-64页 |
三、以梦为源,坚持民族复兴伟大信念贯穿始终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