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班主任论文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与情绪劳动策略、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前言第11-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32页
    2.1 工作倦怠第13-19页
        2.1.1 工作倦怠的定义第13页
        2.1.2 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定义第13-14页
        2.1.3 工作倦怠理论模型第14-16页
        2.1.4 工作倦怠的其它前因变量第16-19页
    2.2 情绪劳动策略第19-23页
        2.2.1 情绪劳动策略的定义第19-20页
        2.2.2 情绪劳动策略的维度第20-21页
        2.2.3 情绪劳动策略理论第21-23页
    2.3 心理资本第23-26页
        2.3.1 心理资本的定义第23页
        2.3.2 心理资本的性质第23-24页
        2.3.3 心理资本的结构第24-25页
        2.3.4 心理资本的效应研究第25-26页
    2.4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情绪劳动策略和工作倦怠的关系第26-32页
        2.4.1 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策略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第26-28页
        2.4.2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第28-29页
        2.4.3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与情绪劳动策略的关系第29页
        2.4.4 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策略在心理资本和工作倦怠之间的中介效应第29-30页
        2.4.5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在情绪劳动策略和工作倦怠之间的调节效应第30-32页
3. 研究设计与假设第32-36页
    3.1 研究目的第32页
    3.2. 研究意义第32页
        3.2.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第32页
        3.2.2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第32页
    3.3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32-35页
        3.3.1 研究对象第32-33页
        3.3.2 研究工具第33-35页
        3.3.3 数据统计技术路线第35页
    3.4 研究假设第35-36页
4. 数据结果第36-51页
    4.1 描述统计特点与比较第36-39页
        4.1.1 描述统计第36页
        4.1.2 各变量比较第36-39页
    4.2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与情绪劳动策略、工作倦怠的关系第39-43页
        4.2.1 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第39-40页
        4.2.2 主效应检验第40-43页
    4.3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的缓冲效应第43-46页
    4.4 心理资本在情绪劳动策略和工作倦怠之间的调节效应检验第46-51页
        4.4.1 多层回归分析结果第46-48页
        4.4.2 调节作用交互效应分析结果第48-51页
5. 讨论第51-58页
    5.1 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策略、心理资本和工作倦怠的基本特点第51-53页
        5.1.1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主要在去个性化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第51页
        5.1.2 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策略、心理资本、工作倦怠存在城乡差异第51-52页
        5.1.3 教龄长的教师心理资本、工作倦怠、情绪劳动策略的使用均好于其他教龄组的教师第52页
        5.1.4 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策略、心理资本水平、工作倦怠方面存在学段差异第52-53页
    5.2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与情绪劳动策略、工作倦怠的关系第53-55页
        5.2.1 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策略对工作倦怠有主效应第53-54页
        5.2.2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对工作倦怠有主效应第54页
        5.2.3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对情绪劳动策略有主效应第54-55页
    5.3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在影响工作倦怠的过程中存在缓冲效应第55-56页
    5.4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在情绪劳动策略和工作倦怠之间有调节效应第56-57页
    5.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57-58页
        5.5.1 取样问题第57页
        5.5.2 横断研究的问题第57-58页
6. 结论第58-59页
7. 建议第59-62页
    7.1 对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管理能力进行培训第59页
    7.2 实施EAP计划,继续保持并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水平第59-61页
        7.2.1 增加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激励教师积极向上第60页
        7.2.2 引导教师进行积极的归因,提高教师抗挫力第60页
        7.2.3 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为教师提供情感性支持第60-61页
        7.2.4 创造良好和谐的组织氛围,提高教师人际情感型心理资本第61页
    7.3 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对出现工作倦怠的教师进行心理干预第61页
    7.4 定期对教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9页
附录第69-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1-72页
后记第72-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学生写作动机与情感态度的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以湖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中生为例
下一篇:小学语文“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