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洛阳城市地理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3-22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二) 时空界定 | 第14页 |
(三) 学术回顾 | 第14-21页 |
(四) 资料来源、研究方法和目标 | 第21-22页 |
一、清代洛阳城发展的地理基础 | 第22-35页 |
(一) 自然地理基础 | 第22-27页 |
1.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2. 河流 | 第23-24页 |
3. 气候 | 第24-25页 |
4. 自然灾害 | 第25-27页 |
(二) 人文地理环境 | 第27-34页 |
1. 政区沿革 | 第27-28页 |
2. 人口和民族状况 | 第28-30页 |
3. 交通条件 | 第30-31页 |
4. 经济状况 | 第31-32页 |
5. 城址迁移 | 第32-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二、清代洛阳的政治空间与城防结构 | 第35-53页 |
(一) 清代洛阳城政治空间格局及其演变 | 第35-38页 |
1. 府级行政机构的分布与变迁 | 第35-36页 |
2. 县级行政机构分布与变迁 | 第36-38页 |
3. 府、县署位置关系及其意义 | 第38页 |
(二) 清代洛阳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 第38-44页 |
1. 清中前期城墙修建与规模 | 第38-41页 |
2. 关城 | 第41-43页 |
3. 军事设置 | 第43-44页 |
(三) 清代洛阳城的防洪体系 | 第44-52页 |
1. 地势与城墙 | 第45-47页 |
2. 沿河堤坝 | 第47-50页 |
3. 坑塘 | 第50-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三、清代洛阳城街巷格局与商贸空间 | 第53-75页 |
(一) 清代洛阳城内街巷分布格局 | 第53-60页 |
1. 街巷结构与微观地貌 | 第53-56页 |
2. 街巷规模和名称 | 第56-60页 |
(二) 清代洛阳城外街巷分布格局 | 第60-65页 |
1. 四关街道结构 | 第61-63页 |
2. 桥梁 | 第63-65页 |
3. 渡口 | 第65页 |
(三) 清代洛阳城的商贸空间 | 第65-74页 |
1. 集与商贸街区 | 第65-68页 |
2. 庙会 | 第68-70页 |
3. 会馆 | 第70-71页 |
4. 市镇 | 第71-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四、清代洛阳城的居住与文化空间 | 第75-107页 |
(一) 清代洛阳城居住区分布格局 | 第75-82页 |
1. 里坊格局 | 第75-76页 |
2. 人口规模 | 第76-78页 |
3. 居民结构 | 第78-79页 |
4. 民居类型 | 第79-82页 |
(二) 清代洛阳城教育机构的设置 | 第82-90页 |
1. 府、县学 | 第83-85页 |
2. 书院 | 第85-88页 |
3. 经学 | 第88-89页 |
4. 新式学校 | 第89-90页 |
(三) 清代洛阳城信仰空间格局 | 第90-106页 |
1. 祠庙分布与集聚 | 第91-100页 |
2. 寺观 | 第100-103页 |
3. 坊表 | 第103-104页 |
4. 教堂 | 第104-106页 |
小结 | 第106-107页 |
五、清代洛阳城市空间格局的变迁与特点 | 第107-115页 |
(一) 清代洛阳城空间格局的发展变迁 | 第107-111页 |
1. 城市功能分区的变迁 | 第107-109页 |
2. 城乡空间格局 | 第109-111页 |
(二) 清代洛阳城的性质与特点 | 第111-114页 |
1. 中原文教重镇 | 第111-112页 |
2. 中原宗教重镇 | 第112-113页 |
3. 中原商贸重镇 | 第113-114页 |
小结 | 第114-115页 |
余论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4页 |
后记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