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岔鞍村滑坡现状及工程地质状况 | 第15-29页 |
2.1 岔鞍村滑坡概况 | 第15-18页 |
2.1.1 岔鞍村滑坡位置 | 第15页 |
2.1.2 岔鞍村滑坡历史和现状 | 第15-18页 |
2.2 岔鞍村滑坡环境特征 | 第18-23页 |
2.2.1 自然地质环境特征 | 第18-20页 |
2.2.2 人类工程活动特征 | 第20-21页 |
2.2.3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1-22页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页 |
2.2.5 地震活动条件 | 第22-23页 |
2.3 岔鞍村滑坡岩土类型及特征 | 第23-29页 |
2.3.1 滑坡岩土类型及特征 | 第23-25页 |
2.3.2 岔鞍村滑坡主要岩土工程参数 | 第25-26页 |
2.3.3 滑坡工程地质分段 | 第26-29页 |
第3章 岔鞍村滑坡治理前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 | 第29-41页 |
3.1 监测方案设计依据 | 第29页 |
3.2 岔鞍村滑坡地表位移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 | 第29-34页 |
3.2.1 岔鞍村滑坡地表位移监测目的 | 第29页 |
3.2.2 岔鞍村滑坡地表位移监测方案设计 | 第29-34页 |
3.2.3 岔鞍村滑坡地表位移监测工作实施 | 第34页 |
3.3 岔鞍村滑坡深部位移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 | 第34-40页 |
3.3.1 岔鞍村滑坡深部位移监测目的 | 第34-35页 |
3.3.2 岔鞍村滑坡深部位移监测方案设计 | 第35-39页 |
3.3.3 岔鞍村滑坡深部位移监测方案实施 | 第39-40页 |
3.4 岔鞍村滑坡治理前监测方案总体实施情况 | 第40-41页 |
第4章 岔鞍村滑坡特征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41-63页 |
4.1 滑坡平面特征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41-53页 |
4.1.1 地面调查滑坡平面分布情况 | 第41页 |
4.1.2 全站仪监测测得滑坡平面分布 | 第41-48页 |
4.1.3 GPS 静态监测的滑坡外围岩土体地表位移变化及平面分布 | 第48-51页 |
4.1.4 地表基线测量确定滑坡前缘宽度 | 第51-53页 |
4.1.5 岔鞍村滑坡平面总体特征 | 第53页 |
4.2 滑坡垂向分布特征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53-58页 |
4.2.1 钻探揭露目前处于滑动状态滑坡主轴线中下层滑动面和滑动带 | 第53页 |
4.2.2 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及分析结果 | 第53-57页 |
4.2.3 滑坡垂向总体分布特征 | 第57-58页 |
4.3 滑坡滑动方向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58-61页 |
4.4 滑坡总体特征 | 第61页 |
4.5 滑坡稳定性状态 | 第61-63页 |
第5章 岔鞍村滑坡治理后的监测方案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63-78页 |
5.1 岔鞍村滑坡治理方案 | 第63-64页 |
5.2 滑坡治理后的监测方案设计 | 第64-68页 |
5.2.1 主要工作任务 | 第64页 |
5.2.2 监测方案设计 | 第64-68页 |
5.3 岔鞍村滑坡治理后的监测数据及分析结果 | 第68-78页 |
5.3.1 地表位移监测桩监测数据及分析 | 第68-72页 |
5.3.2 抗滑桩应力监测数据及分析 | 第72-77页 |
5.3.3 其它监测及分析 | 第77-7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