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国际原油价格影响因素研究及对我国原油市场建设的启示

内容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第1章 导论第7-14页
    1.1 选题背景第7页
        1.1.1 问题提出第7页
        1.1.2 研究意义第7页
    1.2 文献综述第7-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8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8-11页
        1.2.3 文献评述第11-12页
    1.3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第12页
    1.4 可能的创新点第12-13页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3-14页
第2章 国际原油市场的定价机制第14-19页
    2.1 跨国石油公司定价时期(1900—1973年)第14-15页
    2.2 欧佩克定价时期(1973—1986年)第15-17页
    2.3 市场化定价时期(1986年—至今)第17-18页
    2.4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3章 国际原油市场分析第19-32页
    3.1 原油资源分布第19-20页
    3.2 原油市场分布第20-25页
        3.2.1 生产市场第20-21页
        3.2.2 消费市场第21页
        3.2.3 我国的生产和消费市场第21-23页
        3.2.4 进口市场第23页
        3.2.5 出口市场第23-24页
        3.2.6 我国的进口和出口市场第24-25页
    3.3 原油供应链分布第25-29页
        3.3.1 炼化能力分布第25-26页
        3.3.2 贸易运输分布第26-27页
        3.3.3 核心原油企业的分布第27-28页
        3.3.4 我国的原油炼化工业分布第28-29页
    3.4 现货市场发展情况比较第29-30页
    3.5 期货市场发展情况比较第30页
    3.6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4章 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2-45页
    4.1 供给变量第32-34页
        4.1.1 OPEC与主要产油国供给情况第32-33页
        4.1.2 供给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第33-34页
    4.2 需求变量第34-36页
        4.2.1 国际原油主要消费国情况第34-35页
        4.2.2 需求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第35-36页
    4.3 库存变量第36-38页
        4.3.1 国际原油的库存情况第36-37页
        4.3.2 库存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第37-38页
    4.4 美元变量第38-40页
        4.4.1 美元走势、国债收益率与原油价格的关系第38-39页
        4.4.2 美元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第39-40页
    4.5 中国变量第40-42页
        4.5.1 中国对原油的生产和消费情况第40-41页
        4.5.2 中国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第41-42页
    4.6 投机变量第42-44页
        4.6.1 原油的金融投机活动情况第42页
        4.6.2 投机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第42-44页
    4.7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5章 我国原油市场分析第45-51页
    5.1 我国原油的定价机制第45-46页
        5.1.1 原油定价体系第45页
        5.1.2 成品油定价体系第45-46页
    5.2 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分析第46-48页
        5.2.1 原油期货的必要性第46-47页
        5.2.2 合约设计第47页
        5.2.3 参与模式第47-48页
    5.3 我国参与制定原油定价机制的策略第48-50页
        5.3.1 提升原油产业链服务能力第48-49页
        5.3.2 培育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市场第49页
        5.3.3 变量体系建设第49-50页
    5.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1-53页
    6.1 主要结论第51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51-53页
        6.2.1 不足之处第51-52页
        6.2.2 未来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规模化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血清学调查及疗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