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名义上无水矿物的水 | 第9-10页 |
1.2 大火成岩省 | 第10-11页 |
1.3 辉石中H的结合机理 | 第11-12页 |
1.4 水含量的分析 | 第12-14页 |
1.4.1 矿物中水含量的分析方法 | 第12-13页 |
1.4.2 “原始熔体”水含量的反演 | 第13-14页 |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1.5.1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成因模式 | 第14页 |
1.5.2 苦橄岩及水含量对研究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意义 | 第14-15页 |
1.5.3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水含量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5.4 本论文的出发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 | 第17-23页 |
2.1 地质背景 | 第17-19页 |
2.2 样品描述 | 第19-23页 |
第三章 分析方法 | 第23-27页 |
3.1 电子探针(EPMA) | 第23页 |
3.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3-25页 |
3.3 全岩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第27-57页 |
4.1 全岩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 第27-35页 |
4.1.1 主量元素特征 | 第27-30页 |
4.1.2 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 | 第30-35页 |
4.2 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 第35-36页 |
4.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第36-57页 |
4.3.1 单斜辉石的OH吸收峰 | 第36-37页 |
4.3.2 名义上无水矿物的水含量及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4.3.3 矿物以及全岩水含量 | 第38-57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7-67页 |
5.1 宾川苦橄岩的源区特征 | 第57-61页 |
5.1.1 地幔源区水含量 | 第57-59页 |
5.1.2 源区中的辉石岩组分 | 第59页 |
5.1.3 地幔潜能温度的估计 | 第59-61页 |
5.2 宾川玄武岩的源区特征 | 第61页 |
5.2.1 微量元素配分特征 | 第61页 |
5.2.2 单斜辉石的结晶温度 | 第61页 |
5.3 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成因模式的启示 | 第61-62页 |
5.4 结论 | 第62-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图版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