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引言 | 第12-15页 |
| 一、WTO“法庭之友”陈述证据可采性的内涵及源起 | 第15-22页 |
| (一)证据可采性的内涵 | 第15-17页 |
| 1. 英美法系中的证据可采性 | 第15页 |
| 2. 大陆法系中的证据能力 | 第15-16页 |
| 3. WTO证据可采性内涵 | 第16-17页 |
| (二)WTO“法庭之友”陈述证据可采性的源起 | 第17-22页 |
| 1. 两大法系中“法庭之友”陈述证据可采性 | 第17-19页 |
| 2. 其他国际司法机构中“法庭之友”陈述证据可采性 | 第19-22页 |
| 二、WTO“法庭之友”陈述证据可采性的一般规则及排除规则 | 第22-29页 |
| (一)一般规则 | 第22-25页 |
| 1. 客观性规则 | 第22-23页 |
| 2. 关联性规则 | 第23页 |
| 3. 合法性规则 | 第23-25页 |
| (二)排除规则 | 第25-29页 |
| 1. 迟延提交的排除规则 | 第25-27页 |
| 2. 协商程序中获取的排除规则 | 第27页 |
| 3. 片面提交的排除规则 | 第27-29页 |
| 三、WTO“法庭之友”陈述证据可采性规则存在的问题 | 第29-35页 |
| (一)相关法律中未明确规定“法庭之友”陈述证据的可采性规则 | 第29-30页 |
| (二)“法庭之友”陈述证据的提交主体不明确 | 第30-32页 |
| (三)未设置“法庭之友”陈述证据可采性的准入门槛 | 第32页 |
| (四)缺乏“法庭之友”陈述证据可采性的认证机制 | 第32-35页 |
| 四、WTO“法庭之友”陈述证据可采性规则的完善 | 第35-45页 |
| (一)完善“法庭之友”陈述证据可采性规则应考虑的因素 | 第35-38页 |
| 1. 兼顾公平与效率 | 第35-36页 |
| 2. 平衡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 | 第36-37页 |
| 3. 利益的权衡与价值的兼顾 | 第37-38页 |
| (二)“法庭之友”陈述证据可采性具体规则的完善 | 第38-45页 |
| 1. 明确“法庭之友”陈述证据的提交主体 | 第38-40页 |
| 2. 设置“法庭之友”陈述证据可采性的准入门槛 | 第40-42页 |
| 3. 构建“法庭之友”陈述证据可采性的认证机制 | 第42-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