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课题的意义 | 第15-16页 |
1.2 本文相关技术介绍与国内外发展 | 第16-19页 |
1.2.1 边缘检测效果评价指标 | 第16-18页 |
1.2.2 视觉精确测量技术 | 第18页 |
1.2.3 参数化建模技术 | 第18-19页 |
1.2.4 单、双目三维测量与重建技术 | 第19页 |
1.3 文本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9-22页 |
第2章 边缘检测效果的边缘连续性评价算法 | 第22-31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边缘检测效果评价意义 | 第22-23页 |
2.3 边缘连续性归纳分析 | 第23页 |
2.4 数值化边缘连续性评价指标 | 第23-26页 |
2.4.1 边缘段的扩展空间定义 | 第23-25页 |
2.4.2 边缘段长度定义 | 第25页 |
2.4.3 边缘连续性量化指标 | 第25-26页 |
2.4.4 边缘连续性程序实现 | 第26页 |
2.5 试验与分析 | 第26-30页 |
2.5.1 纵向试验 | 第26-27页 |
2.5.2 横向试验 | 第27-29页 |
2.5.3 对比实验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高斯插值与双卷积插值结合的亚像素精度测量方法 | 第31-44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亚像素定位方法分析 | 第31-36页 |
3.2.1 高斯插值亚像素定位算法分析 | 第31-33页 |
3.2.2 高斯插值与双三次卷积插值结合亚像素定位算法 | 第33-36页 |
3.3 亚像素精度测量方法分析 | 第36-38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38-42页 |
3.4.1 旋转不变性实验 | 第38-39页 |
3.4.2 测量精度对比实验 | 第39-41页 |
3.4.3 轴类零件实际测量实验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基于轴类零件制造语义的参数化建模系统 | 第44-52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轴类零件参数化建模系统 | 第44-50页 |
4.2.1 轴类零件参数化建模系统结构 | 第44-45页 |
4.2.2 轴类零件数学模型 | 第45-47页 |
4.2.3 标准键槽库 | 第47-48页 |
4.2.4 人机交互界面 | 第48-50页 |
4.3 实验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轴类零件破损的双目视觉重建算法 | 第52-71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对破损双目视觉三维重建的关键技术 | 第52-60页 |
5.2.1 摄像机立体标定与校正 | 第53-55页 |
5.2.2 立体校正 | 第55-56页 |
5.2.3 轴零件表面破损立体匹配 | 第56-59页 |
5.2.4 三维重投影 | 第59-60页 |
5.3 废旧轴零件表面破损点云重建系统 | 第60-64页 |
5.3.1 图像采集与标定流程 | 第60-62页 |
5.3.2 图像匹配流程 | 第62-63页 |
5.3.3 三维重投影与点云显示流程 | 第63-64页 |
5.4 破损的范围计算 | 第64-65页 |
5.4.1 破损的最小包围盒范围 | 第64页 |
5.4.2 破损的定位 | 第64页 |
5.4.3 破损的三维建模 | 第64-65页 |
5.5 实验结果 | 第65-70页 |
5.5.1 标定实验 | 第65-67页 |
5.5.2 破损点云重建实验 | 第67-68页 |
5.5.3 破损范围估计与定位实验 | 第68-70页 |
5.5.4 对破损的三维建模实验 | 第7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