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17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8页 |
2.1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 | 第18页 |
2.1.1 标识系统 | 第18页 |
2.1.2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 | 第18页 |
2.2 城市综合体标识系统规划设计 | 第18-22页 |
2.2.1 城市综合体 | 第19-20页 |
2.2.2 城市综合体标识系统规划设计 | 第20-22页 |
2.3 色彩与视知觉 | 第22-27页 |
2.3.1 色彩学理论 | 第22-23页 |
2.3.2 视知觉 | 第23-25页 |
2.3.3 色彩视知觉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色彩视知觉与城市综合体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的关联性分析 | 第28-37页 |
3.1 城市综合体标识系统色彩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 第28-29页 |
3.1.1 城市综合体特性 | 第28页 |
3.1.2 使用者需求 | 第28页 |
3.1.3 色彩设计优势 | 第28-29页 |
3.2 城市综合体标识系统中色彩视知觉的主要问题 | 第29-30页 |
3.2.1 缺乏辩证 | 第29-30页 |
3.2.2 心理弱势 | 第30页 |
3.2.3 情感缺失 | 第30页 |
3.2.4 “千区一面” | 第30页 |
3.3 影响标识系统色彩视知觉的因素探讨 | 第30-32页 |
3.3.1 光环境 | 第30-31页 |
3.3.2 人文情感 | 第31页 |
3.3.3 标识系统其他构成要素 | 第31页 |
3.3.4 材料、涂装工艺、表面肌理 | 第31-32页 |
3.3.5 观察距离 | 第32页 |
3.4 不完善的色彩视知觉所造成的影响 | 第32页 |
3.4.1 降低了人的视觉注意力 | 第32页 |
3.4.2 增加了视觉记忆难度 | 第32页 |
3.4.3 影响了标识的信息识别 | 第32页 |
3.4.4 降低了标识的使用率 | 第32页 |
3.5 色彩视知觉对城市综合体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的积极影响 | 第32-35页 |
3.5.1 功能意义上的完善 | 第33-34页 |
3.5.2 视觉意义上的一致 | 第34-35页 |
3.5.3 文化意义上的提升 | 第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4 基于色彩视知觉的城市综合体标识系统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 第37-44页 |
4.1 城市综合体标识系统色彩设计原则 | 第37-38页 |
4.1.1 功能性原则 | 第37页 |
4.1.2 环境性原则 | 第37页 |
4.1.3 审美性原则 | 第37-38页 |
4.1.4 嗜好性原则 | 第38页 |
4.1.5 经济性原则 | 第38页 |
4.2 总体层面的设计方法 | 第38-39页 |
4.2.1 对比突出与层次添加 | 第38页 |
4.2.2 秩序嵌入与嵌入整合 | 第38页 |
4.2.3 链接共生与消解融合 | 第38-39页 |
4.3 基于色彩视知觉的城市综合体标识系统规划设计方法 | 第39-43页 |
4.3.1 基于色彩增益的标识系统规划设计方法 | 第39页 |
4.3.2 基于色彩体验的标识系统规划设计方法 | 第39-41页 |
4.3.3 基于色彩情感化的标识系统规划设计方法 | 第41页 |
4.3.4 基于空间主题营造的标识系统规划设计方法 | 第41-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设计实践 | 第44-64页 |
5.1 湖北十堰四方新城项目概况 | 第44页 |
5.2 湖北十堰四方新城项目分析 | 第44-47页 |
5.2.1 区位分析 | 第44-45页 |
5.2.2 功能分析 | 第45-46页 |
5.2.3 车流、人流分析 | 第46-47页 |
5.3 四方新城标识系统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 | 第47-48页 |
5.3.1 设计原则 | 第47页 |
5.3.2 设计方法 | 第47-48页 |
5.4 四方新城标识系统规划设计 | 第48-63页 |
5.4.1 商业区 | 第48-57页 |
5.4.2 居住区 | 第57-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