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5-22页 |
| 1.2.1 硒中毒地区环境中的硒与人体硒含量的关系 | 第15-17页 |
| 1.2.2 土壤中有效性硒的研究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 第17-21页 |
| 1.2.3 硒中毒地区硒生物可给性研究及健康风险评价 | 第21-22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1.3.1 硒中毒地区环境中硒的分布现状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22页 |
| 1.3.2 硒中毒地区土壤有效硒测定方法 | 第22页 |
| 1.3.3 硒中毒地区土壤、食物硒生物可接受性评价 | 第22-23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硒中毒地区环境中硒的分布及人体健康风险初步评价 | 第24-38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 2.1.1 研究区域 | 第24页 |
| 2.1.2 样品采集 | 第24-25页 |
| 2.1.3 样品预处理及测定 | 第25页 |
| 2.1.4 质量控制及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 2.2 数据计算 | 第26-27页 |
| 2.2.1 生物富集系数 | 第26页 |
| 2.2.2 日均硒摄入量和危害系数的估算 | 第26-27页 |
| 2.2.3 人体血液中硒含量的估算 | 第27页 |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 2.3.1 紫阳双安地区环境中的硒含量 | 第27-30页 |
| 2.3.2 人均每日摄入量 | 第30-32页 |
| 2.3.3 人体头发及血液中硒含量 | 第32页 |
| 2.4 讨论 | 第32-37页 |
| 2.4.1 土壤、植物和水中的硒 | 第32-35页 |
| 2.4.2 居民日均摄入量 | 第35-36页 |
| 2.4.3 硒中双安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 第36-37页 |
| 2.5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DGT方法结合传统化学浸提法对天然富硒土壤中硒有效性的评价 | 第38-53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 3.1.1 土壤和作物样品 | 第38-39页 |
| 3.1.2 样品预处理 | 第39页 |
| 3.1.3 样品处理和化学分析 | 第39-40页 |
| 3.1.4 DGT测定 | 第40-41页 |
| 3.1.5 质量控制 | 第41页 |
| 3.1.6 数据计算 | 第41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2页 |
| 3.2.1 五步连续浸提法的测定结果 | 第41-42页 |
| 3.2.2 单一浸提法的测定结果 | 第42-45页 |
| 3.2.3 DGT方法的测定结果 | 第45-46页 |
| 3.2.4 不同方法测定的有效性硒与作物之间的关系 | 第46-52页 |
| 3.3 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四种胃肠模拟方法的比较以及紫阳双安地区健康风险评价 | 第53-65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 4.1.1 土壤和植物样品的采集 | 第53页 |
| 4.1.2 土壤和植物样品的预处理 | 第53页 |
| 4.1.3 样品硒的测定 | 第53页 |
| 4.1.4 胃肠模拟操作流程 | 第53-54页 |
| 4.1.5 质量控制 | 第54-55页 |
| 4.1.6 居民日均硒摄入量的计算 | 第55页 |
| 4.2 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 4.2.1 四种胃肠模拟方法的结果 | 第55页 |
| 4.2.2 四种胃肠模拟方法提取的土壤和作物有效性的价态 | 第55-57页 |
| 4.2.3 生物可接受性硒与土壤和作物硒含量的的关系 | 第57-58页 |
| 4.2.4 人均每日硒摄入量 | 第58-59页 |
| 4.3 讨论 | 第59-64页 |
| 4.4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65-67页 |
| 5.1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 5.1.1 硒中毒地区环境中硒的分布及人体健康风险初步评价 | 第65页 |
| 5.1.2 DGT方法结合传统化学浸提法对天然富硒土壤中硒有效性的评价 | 第65页 |
| 5.1.3 四种胃肠模拟方法的比较以及紫阳双安地区健康风险评价 | 第65-66页 |
| 5.2 创新点 | 第66页 |
| 5.3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9页 |
| 致谢 | 第79-81页 |
| 作者简介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