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与障碍度分析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1 人地系统理论 | 第24页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2.3 人地协调论和人地耦合协调论 | 第25-26页 |
2.4 耗散结构理论 | 第26页 |
2.5 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 第26-28页 |
第3章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8-35页 |
3.1 区域概况 | 第28-30页 |
3.1.1 区域简介 | 第28-30页 |
3.1.2 四大主体区域划分 | 第3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3.2.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0-32页 |
3.2.2 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 第32页 |
3.3 计算方法 | 第32-35页 |
3.3.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3.3.2 权重计算方法 | 第33页 |
3.3.3 耦合协调度计算方法 | 第33-34页 |
3.3.4 障碍度计算方法 | 第34-35页 |
第4章 重庆市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动态演进分析 | 第35-53页 |
4.1 六大子系统耦合演进分析 | 第35-37页 |
4.2 人地系统耦合演进分析 | 第37-41页 |
4.3 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演进分析 | 第41-47页 |
4.3.1 基于四大区域的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演进 | 第41-43页 |
4.3.2 基于县域尺度的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演进 | 第43-47页 |
4.4 基于分位法分类的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研究 | 第47-53页 |
第5章 重庆市人地系统耦合协调的障碍度分析 | 第53-61页 |
5.1 六大子系统人地系统耦合障碍度演进特征 | 第53-57页 |
5.2 县域人地系统耦合障碍度类型特征 | 第57-59页 |
5.3 六大子系统耦合的主障碍因子分析 | 第59-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1-6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6.2 建议 | 第62-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附录:各年份指标障碍度计算结果数据查询 | 第72-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