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力测试的中心支撑空间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1页 |
1.1 支撑钢框架抗震体系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1.1 中心支撑钢框架 | 第11-12页 |
1.1.2 偏心支撑钢框架 | 第12-14页 |
1.1.3 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 | 第14-15页 |
1.2 结构动力特性测试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结构动力特性简介 | 第15-16页 |
1.2.2 脉动测试法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增量动力分析法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9-20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7 本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8页 |
2.1 研究对象简介 | 第21-23页 |
2.2 动力特性原位测试 | 第23-29页 |
2.2.1 建筑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方法 | 第23-24页 |
2.2.2 测试概况 | 第24-29页 |
2.2.2.1 测试仪器 | 第24-26页 |
2.2.2.2 测点布置 | 第26-27页 |
2.2.2.3 归一化验证 | 第27-28页 |
2.2.2.4 稳定性验证 | 第28-29页 |
2.3 模态参数识别 | 第29-30页 |
2.3.1 频率的确定 | 第29页 |
2.3.2 振型的识别 | 第29-30页 |
2.4 结构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30-31页 |
2.4.1 SATWE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0-31页 |
2.4.2 ANSYS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1页 |
2.5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31-35页 |
2.5.1 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31-33页 |
2.5.2 能力谱法 | 第33-35页 |
2.6 增量动力分析 | 第35-38页 |
2.6.1 增量动力分析基本原理 | 第35-36页 |
2.6.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36-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64页 |
3.1 脉动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3.1.1 脉动法测试结果 | 第38-40页 |
3.1.2 模态参数识别与分析 | 第40-41页 |
3.2 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41-43页 |
3.2.1 SATWE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3.2.2 ANSYS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3.2.3 误差分析 | 第43页 |
3.3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43-61页 |
3.3.1 纯框架模型分析结果 | 第44-53页 |
3.3.1.1 7度设防区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44-47页 |
3.3.1.2 8度设防区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47-50页 |
3.3.1.3 9度设防区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50-53页 |
3.3.2 支撑..框架模型分析结果 | 第53-61页 |
3.3.2.1 7度设防区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53-56页 |
3.3.2.2 8度设防区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56-58页 |
3.3.2.3 9度设防区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58-61页 |
3.4 增量动力分析 | 第61-64页 |
4 讨论 | 第64-67页 |
4.1 结构动力特性测试讨论 | 第64页 |
4.2 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讨论 | 第64-66页 |
4.2.1 纯框架模型 | 第64-65页 |
4.2.2 支撑..框架模型 | 第65-66页 |
4.3 增量动力分析结果讨论 | 第66-67页 |
5 结论 | 第67-68页 |
5.1 结论 | 第67页 |
5.2 展望 | 第67-68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7 致谢 | 第74-75页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