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4页 |
1.4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2.1.1 志愿者 | 第17页 |
2.1.2 志愿服务 | 第17-18页 |
2.1.3 志愿服务组织 | 第18-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社会支持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志愿失灵理论 | 第20-21页 |
2.2.3 三圈理论 | 第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研究过程与调查分析 | 第22-31页 |
3.1 研究过程 | 第22-26页 |
3.1.1 样本选取 | 第22页 |
3.1.2 研究假设 | 第22-24页 |
3.1.3 问卷设计 | 第24-26页 |
3.2 样本分析 | 第26-30页 |
3.2.1 样本基本情况 | 第26-28页 |
3.2.2 对志愿服务的了解 | 第28-29页 |
3.2.3 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和行为 | 第29页 |
3.2.4 参与志愿服务的类型 | 第29-30页 |
3.2.5 志愿服务了解渠道 | 第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影响济南市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分析 | 第31-43页 |
4.1 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31-34页 |
4.1.1 性别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和行为 | 第31-32页 |
4.1.2 年级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和行为 | 第32页 |
4.1.3 专业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和行为 | 第32-33页 |
4.1.4 政治面貌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和行为 | 第33-34页 |
4.2 三类因素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 | 第34-42页 |
4.2.1 因子分析法的适用性检验 | 第34-38页 |
4.2.2 三类因素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和行为检验 | 第38-39页 |
4.2.3 个人因素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4 志愿活动因素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5 外部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讨论与建议 | 第43-49页 |
5.1 讨论 | 第43-45页 |
5.1.1 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存在脱节 | 第43-44页 |
5.1.2 志愿服务中存在“志愿失灵”现象 | 第44页 |
5.1.3 高校组织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 第44-45页 |
5.2 建议 | 第45-48页 |
5.2.1 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 第45-46页 |
5.2.2 强化技能培训实现志愿服务专业化 | 第46-47页 |
5.2.3 合理发挥高校志愿组织的作用 | 第47-4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1 | 第54-55页 |
附录2 | 第55-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