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0.1 水库富营养化现状 | 第11页 |
0.2 富营养化水库沉积物内源磷对水体的影响 | 第11-12页 |
0.3 微生物在内源磷释放中的作用 | 第12-13页 |
0.4 聚磷菌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0.5 聚磷菌的生态学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0.5.1 定性分析 | 第14-16页 |
0.5.2 定量分析 | 第16-17页 |
0.5.3 定性定量结合 | 第17-18页 |
0.6 本研究的主要难点与空白点 | 第18页 |
0.7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8-19页 |
0.8 本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33页 |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1-24页 |
1.1.1 常规水样与沉积物理化性质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1-22页 |
1.1.2 分子生物学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2-23页 |
1.1.3 引物 | 第23-24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4-33页 |
1.2.1 样品采集 | 第24页 |
1.2.2 水样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1.2.3 沉积物各形态磷分析方法 | 第25页 |
1.2.4 沉积物DNA提取 | 第25-26页 |
1.2.5 T-RFLP检测 | 第26-29页 |
1.2.6 ppk1基因克隆文库的RFLP分析和测序 | 第29-30页 |
1.2.7 多样性分析的相关指数 | 第30-33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基本概况 | 第33-41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4-36页 |
2.1.1 三个水库基本概况 | 第34-35页 |
2.1.2 三个水库氮磷营养盐前期研究概况 | 第35-36页 |
2.2 不同水库水体及沉积物理化指标 | 第36-38页 |
2.2.1 研究对象水体理化指标 | 第36-37页 |
2.2.2 研究对象沉积物各形态磷含量 | 第37-38页 |
2.3 典型水库不同季节水体理化指标及沉积物各形态磷 | 第38-40页 |
2.3.1 研究点位概况 | 第38页 |
2.3.2 不同季节研究点位水体理化指标 | 第38-39页 |
2.3.3 不同季节研究点位沉积物各形态磷含量 | 第39-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水库沉积物聚磷菌多样性分析 | 第41-53页 |
3.1 沉积物总DNA提取 | 第41页 |
3.2 不同水库沉积物聚磷菌多样性分析 | 第41-46页 |
3.2.1 不同水库沉积物聚磷菌PCR扩增 | 第41-42页 |
3.2.2 聚磷菌T-RFLP图谱 | 第42-43页 |
3.2.3 聚磷菌T-RFs片段长度分析 | 第43-45页 |
3.2.4 不同水库沉积物聚磷菌多样性指数比较分析 | 第45-46页 |
3.3 典型富营养化水库聚磷菌季节多样性分析 | 第46-51页 |
3.3.1 样品PCR扩增 | 第46-47页 |
3.3.2 聚磷菌T-RFLP图谱 | 第47-48页 |
3.3.3 不同季节聚磷菌T-RFs片段长度分析 | 第48-50页 |
3.3.4 不同季节沉积物聚磷菌多样性指数比较分析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不同富营养水库沉积物聚磷菌群落结构研究 | 第53-73页 |
4.1 不同水库沉积物ppk1基因的扩增 | 第53页 |
4.2 不同水库沉积物样品基因克隆文库的构建及RFLP分析 | 第53-55页 |
4.3 不同水库样品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55-70页 |
4.3.1 九龙江西陂水库水库样品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55-59页 |
4.3.2 三十六脚湖样品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59-64页 |
4.3.3 东牙溪水库水库样品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64-67页 |
4.3.4 三个水库聚磷菌的群落结构组成比较 | 第67-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3-7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3-75页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75页 |
5.3 不足之处 | 第75页 |
5.4 研究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个人简历 | 第9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