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住房公积金运行效果的评估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第12-14页 |
1.3.3 综合评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住房公积金 | 第18页 |
2.1.2 住房公积金的基本特征 | 第18-19页 |
2.1.3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主要作用 | 第19-20页 |
2.2 住房公积金制度理论支撑体系 | 第20-22页 |
2.2.1 互助理论 | 第20页 |
2.2.2 强制储蓄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基金理论 | 第21页 |
2.2.4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有效性评估体系构建 | 第23-32页 |
3.1 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效果关键性因素分析 | 第23页 |
3.2 关键因素分析 | 第23-27页 |
3.2.1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 第24页 |
3.2.2 指标初选 | 第24-27页 |
3.3 评估指标体系确定 | 第27-28页 |
3.4 评估方法选择 | 第28-31页 |
3.4.1 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8-29页 |
3.4.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步骤 | 第29-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武汉市住房公积金运行有效性评估实证分析 | 第32-42页 |
4.1 武汉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概况 | 第32页 |
4.2 武汉市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效率分析 | 第32-35页 |
4.2.1 公平性 | 第32-34页 |
4.2.2 效率性 | 第34-35页 |
4.2.3 可持续性 | 第35页 |
4.2.4 供需关系性 | 第35页 |
4.3 武汉市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有效性评价 | 第35-39页 |
4.3.1 确定权重 | 第35-37页 |
4.3.2 模糊综合评价 | 第37-39页 |
4.4 评估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武汉市住房公积金制度有效运行的路径选择 | 第42-48页 |
5.1 确定住房公积金的制度目标 | 第42-43页 |
5.2 完善住房公积金的法律建设 | 第43页 |
5.2.1 加大住房公积金的行政处罚力度 | 第43页 |
5.2.2 加强对住房公积金的监督管理 | 第43页 |
5.3 完善现行住房公积金管理模式 | 第43-44页 |
5.4 提升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 第44-47页 |
5.4.1 公平性方面 | 第44-45页 |
5.4.2 效率方面 | 第45页 |
5.4.3 可持续性方面 | 第45-46页 |
5.4.4 供需关系方面 | 第46-4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