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钌烯烃复分解催化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41页
    1.1 烯烃复分解反应概述第11-18页
        1.1.1 烯烃复分解催化剂的发现和发展第11-14页
        1.1.2 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催化机理第14-15页
        1.1.3 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类型第15-18页
    1.2 常见的烯烃复分解反应催化剂第18-20页
        1.2.1 Schrock催化剂第18-19页
        1.2.2 Grubbs催化剂第19页
        1.2.3 Grubbs-Hoveyda催化剂第19-20页
    1.3 含NHC卡宾配体烯烃复分解催化剂第20-26页
        1.3.1 含对称的咪唑和咪唑啉-2-卡宾配体催化剂第21-25页
        1.3.2 含不对称的咪唑和咪唑啉-2-卡宾配体催化剂第25-26页
    1.4 含氮螯合钌卡宾催化剂第26-30页
        1.4.1 含―悬挂‖配体的钌卡宾催化剂第27-28页
        1.4.2 含亚胺配体的钌卡宾催化剂第28-30页
    1.5 催化剂的固载类型第30-38页
        1.5.1 通过阴离子配体X固载第30-31页
        1.5.2 通过中性配体L固载第31-33页
        1.5.3 通过亚烷基将催化剂连接到载体第33-35页
        1.5.4 通过催化剂和聚合物间的离子相互作用固载第35-36页
        1.5.5 光控制回收催化剂第36-38页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第38-41页
第2章 基础实验部分第41-51页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第41-43页
        2.1.1 实验仪器第41-42页
        2.1.2 实验药品第42-43页
    2.2 溶剂和试剂的处理第43页
    2.3 Grubbs第一代催化剂的制备第43-44页
        2.3.1 苯甲醛-对甲基苯磺酰腙的制备第43页
        2.3.2 RuCl2(PPh3)3的制备第43-44页
        2.3.3 Grubbs第一代催化剂的制备第44页
    2.4 Grubbs第二代催化剂的制备第44-46页
        2.4.1 N-N‘-二(2,4,6-三甲基)苯基乙二亚胺的制备第44-45页
        2.4.2 N-N‘-二(2,4,6-三甲基)苯基乙二胺的制备第45页
        2.4.3 N-N‘-二(2,4,6-三甲基)苯基二氢咪唑氯代盐的制备第45页
        2.4.4 Grubbs第二代催化剂的制备第45-46页
    2.5 常用底物的制备第46-51页
        2.5.1 N,N-二烯丙基苯甲酰胺的制备第46页
        2.5.2 N,N-二烯丙基对甲苯磺酰胺的制备第46-47页
        2.5.3 N-烯丙基-2-甲基-N-烯丙基对甲苯磺酰胺的制备第47页
        2.5.4 N-烯丙基-N-烯丁基对甲苯磺酰胺的合成第47-48页
        2.5.5 N,N-二烯丁基对甲苯磺酰胺的制备第48页
        2.5.6 N,N-双(2-甲基烯丙基)对甲苯磺酰胺的制备第48页
        2.5.7 2 ,2-二烯丙基丙二酸二乙酯的制备第48-49页
        2.5.8 苯甲酸烯丙基甲酯的制备第49页
        2.5.9 1-烯丙基-2-(2-甲基烯丙基)苯的制备第49-51页
第3章 新型氮螯合钌卡宾烯烃复分解催化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51-85页
    3.1 选题背景第51-53页
    3.2 合成路线第53页
    3.3 实验部分第53-58页
        3.3.1 仪器与试剂第53-54页
        3.3.2 配体及催化剂的合成第54-57页
        3.3.3 催化剂14a-f的稳定性研究第57页
        3.3.4 在30oC时,催化剂14-f的动力学研究第57-58页
        3.3.5 在10oC时,催化剂14-f的动力学研究第58页
        3.3.6 催化剂14-f对不同底物的催化活性研究第58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8-84页
        3.4.1 典型产物的结构表征第58-73页
        3.4.2 催化剂14d的晶体结构分析第73-79页
        3.4.3 催化剂14a-f的稳定性研究第79-80页
        3.4.4 在30℃时,催化剂14a-f的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第80-81页
        3.4.5 在10℃时,催化剂14a-f的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第81-82页
        3.4.6 催化剂14a-f对不同底物的催化活性研究第82-84页
    3.5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4章 多核烯烃复分解催化剂的合成及性质研究第85-99页
    4.1 研究背景第85-86页
    4.2 合成路线第86页
    4.3 实验部分第86-88页
        4.3.1 药品与仪器第86页
        4.3.2 配体及催化剂的合成第86-88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88-96页
        4.4.1 典型产物的表征第88-90页
        4.4.2 催化剂的催化性质测试第90-94页
        4.4.3 产物合成方法及表征第94-96页
    4.5 本章小结第96-99页
第5章 酸碱控制可回收的均相烯烃复分解催化剂的合成及回收研究第99-127页
    5.1 研究背景第99-100页
    5.2 合成路线第100-101页
    5.3 实验部分第101-104页
        5.3.1 仪器与试剂第101页
        5.3.2 配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第101-103页
        5.3.3 催化剂10和配合物10a的紫外吸收比较第103页
        5.3.4 ~1HNMR监测催化剂10和配合物10a的转化过程第103页
        5.3.5 催化剂10和催化剂4的动力学研究第103页
        5.3.6 催化剂10对不同底物的催化活性测试第103-104页
        5.3.7 催化反应后催化剂10的回收研究第104页
        5.3.8 回收催化剂10的动力学研究第104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104-124页
        5.4.1 配体及目标化合物的表征第104-118页
        5.4.2 .催化剂10和配合物10a的紫外吸收比较第118-119页
        5.4.3 ~1HNMR监测催化剂10和配合物10a的转化过程第119-120页
        5.4.4 催化剂10与催化剂4的动力学研究第120-121页
        5.4.5 催化剂10对不同底物的催化活性测试第121-123页
        5.4.6 催化反应后催化剂10的回收研究第123-124页
        5.4.7 回收催化剂10的动力学研究第124页
    5.5 本章小结第124-127页
第6章 新型氮杂环卡宾钌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127-135页
    6.1 研究背景第127-129页
    6.2 合成路线第129页
    6.3 实验部分第129-131页
        6.3.1 化合物16的合成第129-130页
        6.3.2 化合物17的合成第130页
        6.3.3 化合物18的合成第130页
        6.3.4 配合物19的合成第130-131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131-134页
        6.4.1 化合物的表征第131-134页
        6.4.2 配合物对各底物的催化表第134页
    6.5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第7章 结论第135-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60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60-161页
简写符号及其意义第161-162页
致谢第162-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纤维素基碳水化合物制备呋喃类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研究
下一篇:AGC蛋白激酶通过磷酸化RopGEFs调控花粉管和根毛的顶端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