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言 | 第13-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3-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7页 |
六、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国内外P2P网络借贷模式分析 | 第19-30页 |
第一节 国外P2P借贷模式分析 | 第20-23页 |
一、无抵押无担保线上模式 | 第20-22页 |
二、无抵押有担保线上模式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我国P2P平台运作模式分析 | 第23-30页 |
一、无抵押无担保线上模式 | 第23-25页 |
二、无抵押有担保线上模式 | 第25-26页 |
三、无抵押有担保线下模式 | 第26-28页 |
四、有抵押有担保模式 | 第28-30页 |
第二章 P2P网络借贷模式的法律关系问题研究 | 第30-39页 |
第一节 借贷合同关系 | 第30-32页 |
一、借款合同的合同效力问题 | 第30-31页 |
二、电子合同效力问题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居间合同关系 | 第32-33页 |
一、借款人提供信息失真问题 | 第32-33页 |
二、流转资金涉及洗钱类犯罪行为问题 | 第33页 |
三、借款人逾期不清偿问题 | 第33页 |
第三节 担保合同关系 | 第33-36页 |
一、平台自身担保的法律风险 | 第34页 |
二、担保公司担保的法律风险 | 第34-35页 |
三、风险准备金模式的法律风险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债权转让关系 | 第36-37页 |
一、债权转让模式的合法性研究 | 第36-37页 |
二、借款人的知情权问题研究 | 第37页 |
第五节 抵押合同关系 | 第37-39页 |
一、抵押合同当事人的界定 | 第37-38页 |
二、抵押物的法律风险问题研究 | 第38-39页 |
第三章 P2P网络借贷法律风险研究 | 第39-43页 |
第一节 从信用审查方式角度分析 | 第39-40页 |
一、缺乏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 | 第39-40页 |
二、对借贷双方的个人信息缺乏保护 | 第40页 |
第二节 从资金流转交付分析 | 第40-42页 |
一、资金来源及用途风险 | 第40-41页 |
二、资金沉淀风险 | 第41页 |
三、从资金托管角度分析 | 第41-42页 |
第三节 从借款人逾期的角度分析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防范P2P网络借贷风险的相关建议 | 第43-49页 |
第一节 从平台角度分析防范P2P网络借贷风险的举措 | 第43-47页 |
一、引入第三方征信机构,保障客户信息安全 | 第43-44页 |
二、创新风险控制模式,保障出借人权益 | 第44-45页 |
三、进行资金的全面托管,实现平台破产隔离 | 第45-46页 |
四、创新坏账追偿模式 | 第46-47页 |
第二节 从监管层角度防范P2P网络借贷风险的举措 | 第47-49页 |
一、完善针对P2P借贷的法律法规 | 第47-48页 |
二、推动P2P平台对接央行征信系统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