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24页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回顾 | 第12-23页 |
(三)研究思路与本文结构 | 第23-24页 |
第一章 中国传统宗族的典范——明清徽州宗族 | 第24-51页 |
第一节 传统宗族的理想范式 | 第25-35页 |
一、儒家文人构建的宗法精神 | 第25-30页 |
(一)明清以前儒家文人对宗法精神的阐述 | 第27页 |
(二)明初儒家文人所论宗法精神 | 第27-28页 |
(三)嘉靖礼仪改革后儒家学者所论宗法精神 | 第28-30页 |
二、儒家文人对宗族实践形态的阐述 | 第30-35页 |
第二节 比较视域下的传统徽州宗族形态 | 第35-51页 |
一、传统徽州宗族对明清宗族理想范式的践行 | 第35-44页 |
(一)对以“一本”观为核心的宗法精神的奉行 | 第35-39页 |
(二)传统徽州宗族对小宗宗法的奉行 | 第39-41页 |
(三)传统徽州宗族对“贵贵”宗法体系的奉行 | 第41-44页 |
二、传统徽州宗族形态与其它地域明清宗族之间的比较 | 第44-51页 |
第二章 明清徽州宗族身份认同的内涵 | 第51-91页 |
第一节 宗族身份认同的内涵——宗族身份集体记忆 | 第52-56页 |
第二节 宗族身份集体记忆的内容 | 第56-76页 |
一、祖先谱系的内容 | 第57-62页 |
(一)符号化的祖先——姓原、始祖、始迁祖、显祖 | 第58-60页 |
(二)画面化的祖先——遗像与“故事” | 第60-61页 |
(三)祖先与当代的联系——世系 | 第61-62页 |
二、祖先谱系的建构 | 第62-76页 |
(一)姓原的构建 | 第62-66页 |
(二)祖先的确定 | 第66-71页 |
(三)遗像的制作与“故事”的创造 | 第71-73页 |
(四)谱系的完成 | 第73-76页 |
第三节 宗族集体记忆的形成及其固化仪式 | 第76-91页 |
一、宗族记忆的文本及其稳定化 | 第77-82页 |
(一)家谱——宗族集体记忆的文本 | 第77-79页 |
(二)修谱——集体记忆文本的稳定化 | 第79-82页 |
二、宗族集体记忆的形成空间与固化仪式 | 第82-86页 |
(一)祖墓——宗族集体记忆的形成空间 | 第82-85页 |
(二)墓祭——宗族集体记忆的固化仪式 | 第85-86页 |
三、宗族集体记忆的神化空间与神化仪式 | 第86-91页 |
(一)祠堂——宗族集体记忆的神化空间 | 第86-88页 |
(二)祠祭——宗族集体记忆的神化仪式 | 第88-91页 |
第三章 明清徽州宗族身份认同的边界 | 第91-142页 |
第一节 明清徽州宗族历史意识与身份认同的主观边界 | 第92-116页 |
一、记忆文本的历史化与宗族历史意识的形成 | 第92-101页 |
(一)对正史撰述的模仿 | 第93-99页 |
(二)撰述内容的选择 | 第99-101页 |
二、以历史意识为核心的宗族主观认同边界 | 第101-116页 |
(一)“望族性”历史意识与明清徽州宗族认同的整体主观边界 | 第101-111页 |
(二)“血缘性”历史意识与明清徽州宗族认同的个体主观边界 | 第111-116页 |
第二节 明清徽州宗族生存环境与身份认同的空间边界 | 第116-125页 |
一、家产的记录——宗族生产与生活的空间 | 第117-120页 |
二、家产的图像——宗族认同空间边界的确定 | 第120-125页 |
第三节 明清徽州宗族身份认同边界的变动 | 第125-142页 |
一、明清徽州宗族空间认同边界的变动 | 第126-131页 |
二、明清徽州宗族主观认同边界的变动 | 第131-142页 |
(一)宗族主观认同边界的扩大 | 第132-138页 |
(二)宗族主观认同边界的波动 | 第138-142页 |
结语 | 第142-152页 |
一、从谱系记忆到历史意识 | 第143-148页 |
二、从历史意识到认同边界 | 第148-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5页 |
致谢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