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a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二)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三、社区协商民主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一) 社区 | 第16页 |
(二) 协商民主 | 第16-17页 |
(三) 社区协商民主 | 第17-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二) 比较研究法 | 第18页 |
(三) 历史分析法 | 第18页 |
(四) 归纳总结法 | 第18页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区协商民主思想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 第20-29页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区协商民主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主理论 | 第20-22页 |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协商民主思想 | 第22-24页 |
三、西方协商民主思想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区协商民主思想的现实依据 | 第25-29页 |
一、满足公民民主诉求的需要 | 第26页 |
二、创新社区治理的需要 | 第26-27页 |
三、弥补社区选举民主不足的需要 | 第27-29页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区协商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9-42页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区协商民主思想的基本原则 | 第29-33页 |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 第29-30页 |
二、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原则 | 第30-31页 |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 第31页 |
四、坚持依法协商原则 | 第31-32页 |
五、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与决策实施之中原则 | 第32页 |
六、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社区协商民主的基本要素 | 第33-37页 |
一、社区协商的主体 | 第33-34页 |
二、社区协商的内容 | 第34-35页 |
三、社区协商的过程 | 第35页 |
四、社区协商的形式 | 第35-37页 |
五、社区协商的结果 | 第37页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区协商民主的战略地位与发展目标 | 第37-42页 |
一、社区协商民主的战略地位 | 第37-39页 |
二、社区协商民主的发展目标 | 第39-42页 |
第三章 中西方社区协商民主思想比较研究 | 第42-49页 |
第一节 中西方社区协商民主思想的相同点 | 第42-45页 |
一、社区协商目标的公共性 | 第42-43页 |
二、社区协商主体的多元性 | 第43页 |
三、社区协商内容的广泛性 | 第43-44页 |
四、社区协商过程的公开性 | 第44页 |
五、公民参与的直接性 | 第44-45页 |
第二节 中西方社区协商民主思想的差异性 | 第45-49页 |
一、协商的本质不同 | 第45-46页 |
二、协商文化基础的不同 | 第46-47页 |
三、协商主体的地位不同 | 第47-49页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区协商民主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49-57页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区协商民主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49-52页 |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 第49-50页 |
二、传承与发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第50-51页 |
三、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51-52页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区协商民主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52-57页 |
一、有利于培育公民的协商民主意识与公共精神 | 第52-53页 |
二、有利于促进基层党和政府决策的合法化科学化民主化 | 第53-54页 |
三、有利于和谐社区的构建 | 第54-55页 |
四、有利于促进社区治理现代化 | 第55页 |
五、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建设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