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太行革命根据地戏剧渊源 | 第17-21页 |
2.1 山西的戏剧历史传统 | 第17-18页 |
2.2 太行革命根据地的戏剧概况 | 第18-21页 |
2.2.1 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 第18-19页 |
2.2.2 全面抗战前夕太行区的戏剧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太行革命根据地戏剧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第21-35页 |
3.1 戏剧运动提出背景 | 第21-22页 |
3.2 1937年——1939年戏剧运动兴起 | 第22-25页 |
3.2.1 文艺政策出台 | 第22页 |
3.2.2 文化管理机构建立 | 第22-24页 |
3.2.3 兴起时期成就 | 第24-25页 |
3.3 1940年——1941年戏剧运动发展 | 第25-28页 |
3.3.1 文艺政策推进 | 第25-26页 |
3.3.2 文化统一战线扩大 | 第26-27页 |
3.3.3 发展时期成就 | 第27-28页 |
3.4 1942年——1945年戏剧运动新阶段 | 第28-35页 |
3.4.1 文艺政策新阶段 | 第28-29页 |
3.4.2 文联的工作 | 第29-31页 |
3.4.3 农民文化组织建立 | 第31页 |
3.4.4 戏剧竞赛开展 | 第31-33页 |
3.4.5 新阶段的成就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太行革命根据地戏剧运动内容 | 第35-51页 |
4.1 抗战剧团 | 第35-44页 |
4.1.1 职业剧团 | 第35-40页 |
4.1.2 农村剧团 | 第40-43页 |
4.1.3 艺术教育的发展 | 第43-44页 |
4.2 艰难的戏剧创作 | 第44-48页 |
4.2.1 改造旧剧 | 第44-45页 |
4.2.2 改造剧种 | 第45-47页 |
4.2.3 集体创作 | 第47-48页 |
4.3 培养演员 | 第48-51页 |
第五章 太行革命根据地戏剧运动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51-57页 |
5.1 存在的问题 | 第51-54页 |
5.1.1 剧团方面 | 第51页 |
5.1.2 剧本方面 | 第51-53页 |
5.1.3 文艺方向 | 第53-54页 |
5.2 解决方法 | 第54-57页 |
5.2.1 整顿剧团 | 第54页 |
5.2.2 加强剧本审查 | 第54-55页 |
5.2.3 坚定文艺大众化 | 第55-57页 |
第六章 太行革命根据地戏剧运动的社会影响 | 第57-63页 |
6.1 革命式“狂欢” | 第57-58页 |
6.2 抗战动员 | 第58-59页 |
6.3 改造根据地社会面貌的变化 | 第59-63页 |
6.3.1 文化面貌 | 第59-60页 |
6.3.2 社会风气 | 第60-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