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引 言 | 第9-11页 |
1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概念与内涵 | 第11-25页 |
1.1 高新技术的概念 | 第11-15页 |
1.1.1 世界各主要国家对高(新)技术的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1.2 高技术与高新技术 | 第12-15页 |
1.2 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 | 第15-18页 |
1.2.1 国外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及划分方法 | 第16页 |
1.2.2 中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划分方法 | 第16-18页 |
1.3 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与特点 | 第18-20页 |
1.3.1 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 | 第18-19页 |
1.3.2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 第19-20页 |
1.4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 | 第20-25页 |
1.4.1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 第21-23页 |
1.4.2 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作用 | 第23页 |
1.4.3 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 | 第23-25页 |
2 高新技术产业区位选择理论研究 | 第25-46页 |
2.1 产业区位理论综述 | 第25-35页 |
2.1.1 传统区位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 第25-31页 |
2.1.2 新经济地理学对产业区位的研究 | 第31-34页 |
2.1.3 知识经济对传统产业区位理论的挑战 | 第34-35页 |
2.2 高新技术产业区位选择理论 | 第35-46页 |
2.2.1 高新技术产业区位选择案例研究 | 第35-39页 |
2.2.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机理 | 第39-42页 |
2.2.3 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选择因子 | 第42-46页 |
3 东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其区位选择的区域诊断 | 第46-72页 |
3.1 东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其区位选择的现状特点 | 第46-55页 |
3.1.1 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 | 第46页 |
3.1.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 第46-50页 |
3.1.3 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能力较强 | 第50-52页 |
3.1.4 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成效 | 第52-54页 |
3.1.5 高新区示范作用增强,空间形成产业带雏形 | 第54-55页 |
3.2 东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位选择影响因子分析 | 第55-58页 |
3.2.1 智力因子 | 第55-56页 |
3.2.2 传统产业基础诱发的集聚因子 | 第56-57页 |
3.2.3 基础设施因子 | 第57-58页 |
3.2.4 政府的政策导向与经济体制 | 第58页 |
3.2.5 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 第58页 |
3.3 东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其区位选择存在问题 | 第58-62页 |
3.3.1 高新技术产业内部关联度问题 | 第58-59页 |
3.3.2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关联度问题 | 第59页 |
3.3.3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 | 第59-61页 |
3.3.4 高新技术产业区域性分工与协作问题 | 第61-62页 |
3.4 东北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利条件与障碍因素 | 第62-70页 |
3.4.1 有利条件 | 第62-68页 |
3.4.2 障碍因素分析 | 第68-70页 |
3.5 高新技术产业在东北的区域发展定位 | 第70-72页 |
4 东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区位优化的对策与途径 | 第72-82页 |
4.1 东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化的对策与途径 | 第72-75页 |
4.1.1 加强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 | 第72页 |
4.1.2 统筹规划东北区基础设施 | 第72-73页 |
4.1.3 培育高新区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第73-74页 |
4.1.4 高新技术产业地域专门化分工与协作 | 第74-75页 |
4.2 东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位优化的对策与途径 | 第75-82页 |
4.2.1 形成高新技术产业良好发展机制--产业集群 | 第75-79页 |
4.2.2 构筑完整的东北城市群,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带形成 | 第79页 |
4.2.3 构建传统产业空间组织框架 | 第79-80页 |
4.2.4 东北区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规划 | 第80-82页 |
结 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后 记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