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47页 |
第一节 悖论与立场的背后:权利话语的现代性张力 | 第16-23页 |
一、合理但不正当的悖论 | 第16-18页 |
二、立场与诸神之争 | 第18-19页 |
三、现代性张力的成因 | 第19-23页 |
第二节 中国道路与转型机遇:重新认识中国与重新阅读西方 | 第23-30页 |
一、重新认识中国:中国道路与文明国家 | 第23-26页 |
二、重新阅读西方:转型机遇与文化自新 | 第26-30页 |
第三节 权利话语:权利的话语与话语的权力 | 第30-38页 |
一、理解权利的三个层面 | 第31-35页 |
二、权利话语的"家族相似性" | 第35-36页 |
三、权利话语的话语权力 | 第36-38页 |
第四节 研究进路: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 第38-44页 |
一、理论分析:"知识系谱学"、"效果历史"与"社会—文化"的分析路径 | 第39-41页 |
二、实证研究:"社会变量"、"中观概念"与"参与式观察" | 第41-44页 |
第五节 本文的论题限定与结构安排 | 第44-47页 |
第二章 反传统的传统:自由主义权利话语的源起 | 第47-78页 |
第一节 马基雅维里与政治哲学的"新大陆" | 第48-52页 |
一、马基雅维里之谜:施特劳斯与柏林之争 | 第48-49页 |
二、现代政治哲学的"新大陆" | 第49-51页 |
三、马基雅维里的责任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启蒙思想家:反传统之传统的奠基者 | 第52-63页 |
一、"新大陆"上的启蒙思想家 | 第52-53页 |
二、"自我保全"权利的背后:霍布斯与政治享乐主义的开启 | 第53-56页 |
三、审慎的洛克与财产权的"深意" | 第56-59页 |
四、"自主式自由":卢梭对"自然"与"德性"的解读 | 第59-63页 |
第三节 启蒙运动的批评者:保守主义的"忠诚"与"暖昧" | 第63-73页 |
一、理性的高扬抑或自负:启蒙的"人性公理"与奠基其上的"权利话语" | 第64-67页 |
二、反唯理主义的正义观:休谟之保守中的既往与当下 | 第67-70页 |
三、追求幸福权利的深意:柏克的保守与睿智 | 第70-73页 |
第四节 反传统的传统:保守与激进之辩 | 第73-78页 |
第三章 古典与功利传统:自由主义权利话语的发展与成熟 | 第78-105页 |
第一节 "三次转型"与"四重分野":自由主义的话语分歧 | 第78-80页 |
第二节 审慎与失算:古典自由主义权利话语的得与失 | 第80-91页 |
一、洛克的逻辑:财产权与自生自发之"善"的契合 | 第80-82页 |
二、"财产权"的局限:"唯经济论"背后的审慎与失算 | 第82-84页 |
三、失算之一:价值多元论背后的虚无主义和消极自由对平等的无力 | 第84-87页 |
四、失算之二:唯经济论导致的"脱嵌"与社会保护性的"反向运动" | 第87-91页 |
第三节 功利传统、理性社会与权利话语的"低俗稳靠"根基 | 第91-105页 |
一、边沁的吊诡:"基于幸福的功利"与"绑架幸福的功利" | 第91-94页 |
二、密尔对幸福的再阐释:游走于功利与自由之间的暧昧 | 第94-101页 |
三、工具合理性、技术化的自由主义和权利话语的"低俗稳靠"根基 | 第101-105页 |
第四章 自由与平等背后:自由主义权利话语的定型与危机 | 第105-150页 |
第一节 从功利主义到权利理论:"权利优先于善"? | 第105-111页 |
一、"目的论"与"义务论":从"整全性道德理论"到"基于权利的理论": | 第105-109页 |
二、公正的"社会基本结构"与"权利优先于善"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分配正义"与"自由的限度":当代自由主义者的话语分歧 | 第111-127页 |
一、罗尔斯、德沃金、诺齐克权利话语的共同之处 | 第111-112页 |
二、"个人的选择自由"与"脱离情境的自我":罗尔斯理论的一处吊诡 | 第112-114页 |
三、德沃金的"自由式的平等"与"平等的关怀与尊重的权利" | 第114-118页 |
四、诺齐克与罗尔斯之争:自由与平等的永恒变奏 | 第118-127页 |
第三节 "第二层洞穴"中的权利话语:"物本"的权利话语 | 第127-133页 |
一、斯特劳斯的洞穴隐喻 | 第127-129页 |
二、"缺氧"的权利话语与"报废之人"的现实 | 第129-131页 |
三、"物本"的权利话语:禁欲与贪欲间的永恒张力 | 第131-133页 |
第四节 自由主义权利话语的危机:意识形态化的话语权力 | 第133-150页 |
一、进步抑或循环:"历史的终结"与两种历史观 | 第134-138页 |
二、政治科学的胜利与政治哲学的死亡:两种预言的殊途同归 | 第138-139页 |
三、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化"与权利话语的消极面向 | 第139-147页 |
四、"意识形态化"的权利话语:忽略的问题和话语权力的建构方式 | 第147-150页 |
第五章 转型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发展 | 第150-175页 |
第一节 权利话语的源起:"西方经验"与转型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 第150-156页 |
一、问题意识的不同:宗教改革与挑战回应 | 第151-153页 |
二、文化取向的不同:"修天以顺己"与"修己以顺天" | 第153页 |
三、社会情境的不同:先发外生与后发内生 | 第153-155页 |
四、承载主体的不同:偏重个人与侧重集体 | 第155页 |
五、践行方式的不同:自我行使与启蒙教化 | 第155-156页 |
六、对待传统的不同:激进与保守的对峙与救亡压倒启蒙 | 第156页 |
第二节 权利话语的发展:"自否—怀疑—依附—自觉"的曲折变奏 | 第156-175页 |
一、"救亡压倒启蒙"心态下的权利话语:激进与保守的双重变奏 | 第157-165页 |
二、"权利本位论"与文化怀疑主义:"现代化范式"的时代镜像 | 第165-169页 |
三、"民权说"与走向社会的权利理论:自主性理论建构的得与失 | 第169-175页 |
第六章 转型中国权利话语的方法论探讨 | 第175-194页 |
第一节 权利话语的"理论殖民"与对策分析 | 第175-183页 |
一、"理论殖民"的原因:取道西学的必然与阅读西方的病态 | 第176-178页 |
二、"理论殖民"的缓解:"对话的普遍主义"与"最低限度"的普世伦理 | 第178-183页 |
第二节 权利话语的"语境误置"与解决之道 | 第183-194页 |
一、"语境误置"与立场先行:"无立场方法"的分析 | 第183-186页 |
二、分析的路径:理论的问题处理与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186-187页 |
三、"语境误置"的纠偏:"古今互鉴、中西自主"的视域和"拉开距离、两端深入"的方法 | 第187-194页 |
第七章 转型中国权利话语的理论准备 | 第194-219页 |
第一节 新保守主义的可欲与复兴古典政治哲学的可能 | 第194-202页 |
一、新保守主义所保为何:基于"善与权利"的理解 | 第194-197页 |
二、复兴之路与三种现代性方案:中国语境中的新保守主义传统 | 第197-202页 |
第二节 权利话语的元理论困境与古典政治哲学的智慧 | 第202-210页 |
一、自由主义权利话语的元理论困境与心性儒学的启示 | 第203-206页 |
二、国家中立性的困境、政治儒学的危险与社会儒学的可能 | 第206-210页 |
第三节 社会儒学:一种可能的公共选择方案 | 第210-219页 |
一、社会儒学:重塑信念与进行公共选择的可能 | 第210-211页 |
二、社会儒学的社群路径:"西方经验"的社群主义 | 第211-214页 |
三、社会儒学的社群路径:中国经验的"双轨政治"与"法团主义" | 第214-219页 |
第八章 转型中国权利话语的实证框架:基于社群与团结的思考 | 第219-233页 |
第一节 选择乡土社会的原因 | 第219-220页 |
第二节 本项研究的问题意识 | 第220-222页 |
第三节 选择有意义之社群生活和"双轨政治"传统的理由 | 第222-224页 |
一、有意义之社群生活的探讨对转型中国权利话语建构的价值 | 第222-224页 |
二、传统"双轨政治"的现代价值 | 第224页 |
第四节 以"乡村社会团结"作为分析的中层概念 | 第224-229页 |
一、"乡村社会团结"的概念、内涵与解释力 | 第224-227页 |
二、"乡村社会团结"作为中层概念的研究价值 | 第227-229页 |
第五节 "比较分析"与"参与式观察"的田野调查 | 第229-233页 |
一、"比较分析"的设计与调研地点、人物、内容的选取 | 第229-231页 |
二、"参与式观察"的方式与内容 | 第231-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51页 |
科研成果 | 第251-253页 |
后记 | 第253-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