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硫杆菌对无机砷化合物抗性的比较研究

缩略词表第9-11页
中文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和立论依据第15-34页
    1. 微生物湿法冶金中常用的浸矿微生物第15-19页
        1.1 概述第15页
        1.2 常见浸矿微生物的特性及其应用第15-19页
            1.2.1 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ferrooxidans)第15-16页
            1.2.2 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A.thiooxidans)第16页
            1.2.3 氧化亚铁钩端螺旋菌(Leptospirillum ferrooxidans,L.ferrooxidans)第16-17页
            1.2.4 喜温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caldus,A.caldus)第17页
            1.2.5 嗜热硫杆菌(Thermophilic thiobacillus)第17页
            1.2.6 硫化芽孢杆菌属(硫化杆菌属,Sulfobacillus spp.)第17-18页
            1.2.7 硫化叶菌属(Sulfolobus spp.)第18页
            1.2.8 其它浸矿微生物菌株第18页
            1.2.9 混合菌群的应用第18-19页
    2. 含砷难处理金矿的微生物湿法冶金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9-22页
        2.1 概述第19页
        2.2 国内外含砷金矿的微生物湿法冶金的工业化程度和进展第19-22页
            2.2.1 国外含砷金矿的生物氧化预处理的工业生产概况第19-21页
            2.2.2 国内含砷金矿的生物氧化预处理的工业生产概况第21-22页
    3. 微生物的抗砷机制研究概况第22-32页
        3.1 概述第22页
        3.2 砷的地球物理化学概述第22-23页
        3.3 砷的毒性机理第23-24页
            3.3.1 无机砷的毒性机理及研究第23页
            3.3.2 有机砷的毒性机理及研究第23-24页
        3.4 浸矿微生物对砷的抗性研究概况第24-25页
        3.5 微生物对砷的抗性机制第25-32页
            3.5.1 ars操纵子体系第25-29页
            3.5.2 ArsM甲基化体系第29页
            3.5.3 ACR体系第29-30页
            3.5.4 Ycflp体系第30页
            3.5.5 其他砷抗性机制第30-31页
            3.5.6 浸矿微生物的其它抗砷机制研究概况第31-32页
    4. 课题的意义和立论依据第32-34页
第二部分 浸矿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鉴定第34-42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4-40页
        1.1 实验材料第34页
            1.1.1 多数浸矿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第34页
            1.1.2 实验菌株第34页
        1.2 实验所需关键仪器第34-35页
        1.3 培养基第35-36页
            1.3.1 液体培养基第35页
            1.3.2 固体培养基第35-36页
            1.3.3 LB(Luria-Bertani)培养基第36页
        1.4 实验方法第36-40页
            1.4.1 细菌的富集培养第36页
            1.4.2 平板纯化第36-37页
            1.4.3 浸矿微生物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37-40页
    2. 结果和分析第40-41页
    3. 讨论第41-42页
第三部分 氧化亚铁硫杆菌与氧化硫硫杆菌耐受无机砷化合物的驯化试验第42-54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2-43页
        1.1 实验菌株第42页
        1.2 实验所需材料、关键仪器第42-43页
            1.2.1 培养基和关键试剂第42页
            1.2.2 关键仪器第42-43页
        1.3 驯化野生菌株第43页
    2. 结果和分析第43-52页
        2.1 A.ferrooxidans和A.thiooxidans在驯化过程中的培养液的pH值的变化第43-47页
        2.2 A.ferrooxidans和A.thiooxidans在驯化过程中的培养液的细菌密度的变化第47-52页
        2.3 筛选出的抗砷能力较强的A.ferrooxidans和A.thiooxidans优势菌株第52页
    3. 讨论第52-54页
第四部分 氧化亚铁硫杆菌与氧化硫硫杆菌的耐砷能力比较第54-7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4-56页
        1.1 实验菌株第54页
        1.2 实验所需材料、关键仪器第54-55页
            1.2.1 培养基和关键试剂第54页
            1.2.2 关键仪器第54-55页
        1.3 实验方法第55-56页
            1.3.1 含砷培养基的pH值的测定第55页
            1.3.2 含砷培养基中对数期细菌总数目的测定第55页
            1.3.3 硫氧化速率(SOR)的测定第55-56页
            1.3.4 驯化菌株的菌落形态学研究第56页
    2. 结果和分析第56-71页
        2.1 含砷培养基的pH值的变化情况第56-60页
        2.2 含砷培养基中对数期细菌总数目的比较第60-63页
        2.3 含砷培养基中浸矿菌株SOR的变化比较第63-69页
        2.4 含砷的Waksman固体培养基中的驯化菌株的菌落形态学第69-71页
    3. 讨论第71-73页
第五部分 氧化亚铁硫杆菌与氧化硫硫杆菌混合浸出雄黄矿和高砷难处理金矿第73-8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73-76页
        1.1 实验菌株第73页
        1.2 矿石特征及其预处理第73-74页
            1.2.1 雄黄矿第73-74页
            1.2.2 高砷难处理金矿第74页
        1.3 实验所需关键仪器第74-75页
        1.4 培养基和关键试剂第75页
        1.5 浸矿试验第75-76页
            1.5.1 浸矿细菌细胞悬液的制备第75页
            1.5.2 微生物法浸出雄黄矿和高砷难处理金矿第75-76页
    2. 结果和分析第76-81页
        2.1 矿物成分分析第76-77页
            2.1.1 雄黄矿的成分第76页
            2.1.2 高砷难处理金矿的成分第76-77页
        2.2 砷的浸出率和Fe~(2+)的氧化速率比较第77-81页
            2.2.1 雄黄矿中的砷的浸出率第77-78页
            2.2.2 浸出雄黄矿时,Fe~(2+)的氧化速率第78-79页
            2.2.3 高砷难处理金矿中的砷的浸出率第79-80页
            2.2.4 浸出高砷难处理金矿时,Fe~(2+)的氧化速率第80-81页
    3. 讨论第81-83页
第六部分 氧化亚铁硫杆菌与氧化硫硫杆菌的抗砷基因arsC的克隆第83-9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3-89页
        1.1 实验菌株第83页
        1.2 培养基和关键试剂第83-85页
            1.2.1 培养基第83-84页
            1.2.2 关键试剂第84-85页
        1.3 实验所需关键仪器第85-86页
        1.4 快速微量法(改进CTAB法)提取细菌基因组DNA第86页
        1.5 基因组DNA的浓度和纯度的测定第86页
        1.6 PCR扩增A.ferrooxidans和A.thiooxidans的arsC基因第86-87页
        1.7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扩增产物第87页
        1.8 PCR扩增产物的纯化第87页
        1.9 PCR扩增产物的克隆、转化第87-88页
        1.10 arsC基因的测序和arsC基因序列分析第88-89页
    2. 结果和分析第89-93页
        2.1 PCR扩增arsC基因时,复性温度的确定第89页
        2.2 arsC基因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图像第89-90页
        2.3 arsC基因的序列及同源性分析第90-93页
    3. 讨论第93-95页
第七部分 在不同浓度的亚砷酸盐或砷酸盐的胁迫下,氧化亚铁硫杆菌与氧化硫硫杆菌总膜蛋白表达的差异第95-10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95-98页
        1.1 实验菌株第95-96页
        1.2 培养基和关键试剂第96-97页
            1.2.1 培养基第96页
            1.2.2 关键试剂第96-97页
        1.3 实验所需关键仪器第97页
        1.4 提取细菌的TMPs第97-98页
        1.5 测定TMPs的含量第98页
        1.6 SDS-PAGE分析不同细菌菌株的TMPs的表达差异第98页
    2. 结果和分析第98-101页
        2.1 各株浸矿菌株的TMPs含量的测定第98-99页
        2.2 SDS-PAGE结果及TMPs的表达差异分析第99-101页
    3. 讨论第101-103页
第八部分 结论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己发表或拟发表的研究成果第117-118页
致谢第118-120页
附录一第120-121页
附录二第121-122页
附录三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塔里木盆地塔中45井区碳酸盐岩油气藏地震属性识别方法与成藏模式研究
下一篇:Anabaena sp.PCC 7120脂肪氧合酶基因克隆表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