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 | 第12-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30页 |
1.1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的危害与防治 | 第13-19页 |
1.1.1 病原学 | 第14-15页 |
1.1.2 流行病学 | 第15-16页 |
1.1.3 发病机制 | 第16页 |
1.1.4 诊断 | 第16-18页 |
1.1.5 防治 | 第18-19页 |
1.2.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主要毒力因子及调控机制 | 第19-26页 |
1.2.1 丝状血凝素(filamentous hemagglutinin,FHA) | 第19-20页 |
1.2.2 菌毛(Fimbriae,Fim) | 第20页 |
1.2.3 百日咳粘附素(Pertactin,PRN) | 第20-21页 |
1.2.4 气管细胞毒素(Tracheal cytotocin,TCT) | 第21-22页 |
1.2.5 皮肤坏死毒素(Dermonecrotic toxin,DNT) | 第22页 |
1.2.6 腺苷环化酶溶血素(adenylate cyclase-hemolisin,CyaA) | 第22-23页 |
1.2.7 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TSS) | 第23-24页 |
1.2.8 主要毒力因子的调控机制 | 第24-26页 |
1.3 波氏菌病的疫苗 | 第26-28页 |
1.3.1 灭活苗 | 第26页 |
1.3.2 弱毒疫苗、亚单位疫苗与基因工程疫苗 | 第26-28页 |
1.4 Bb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突变株的构建方法 | 第28-30页 |
1.4.1 人工化学诱变 | 第28页 |
1.4.2 同源重组技术 | 第28-30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0-31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31-40页 |
3.1 材料 | 第31-34页 |
3.1.1 实验所用的菌株、质粒和培养条件 | 第31-33页 |
3.1.2 酶、试剂和试剂盒 | 第33页 |
3.1.3 培养基、抗生素和试剂的配置 | 第33页 |
3.1.4 PCR引物 | 第33-34页 |
3.1.5 试验动物 | 第34页 |
3.2 方法 | 第34-40页 |
3.2.1 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方法 | 第34页 |
3.2.2 PCR扩增反应 | 第34-35页 |
3.2.3 血清抗体检测方法 | 第35页 |
3.2.4 bscN基因以及前后臂bscN1和bscN2基因的克隆 | 第35页 |
3.2.5 重组转移质粒pREΔbscN的构建 | 第35-36页 |
3.2.6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scN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第36-37页 |
3.2.7 缺失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7-4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0-59页 |
4.1 bscN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40-42页 |
4.2 重组转移质粒pREΔbscN的构建 | 第42-44页 |
4.2.1 bscN基因前后臂的扩增与测序 | 第42-43页 |
4.2.2 重组转移质粒pSKΔbscN的构建 | 第43-44页 |
4.2.3 重组转移质粒pREΔbscN的构建 | 第44页 |
4.3 缺失株的筛选和鉴定 | 第44-46页 |
4.4 缺失株的遗传稳定性 | 第46-47页 |
4.5 缺失株体外培养特性 | 第47页 |
4.6 缺失株生长特性的研究 | 第47-48页 |
4.7 缺失株对小鼠的致病力试验及LD_(50)的测定 | 第48-49页 |
4.8 缺失株对小鼠的呼吸器官定殖效力试验 | 第49-50页 |
4.9 缺失株对仔猪致病力试验 | 第50-52页 |
4.10 缺失株对小鼠的免疫效力试验 | 第52-54页 |
4.10.1 缺失株对小鼠的保护力试验 | 第52页 |
4.10.2 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第52-54页 |
4.11 缺失株对仔猪的免疫效力试验 | 第54-59页 |
4.11.1 攻毒后仔猪的临床症状 | 第54-56页 |
4.11.2 免疫仔猪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第56-59页 |
5 讨论 | 第59-62页 |
6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