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关于政府投融资平台中融资模式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关于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主要风险面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概述 | 第13-23页 |
2.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含义与特征 | 第13-15页 |
2.1.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含义 | 第13-14页 |
2.1.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特征 | 第14-15页 |
2.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形成与作用 | 第15-18页 |
2.2.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形成 | 第15-17页 |
2.2.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职能 | 第17-18页 |
2.3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现状 | 第18-20页 |
2.4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分析 | 第20-23页 |
2.4.1 依托政府信用,风险难以分析 | 第20-21页 |
2.4.2 投融资平台运作不透明,风险难预测 | 第21-22页 |
2.4.3 缺少实效资产,信用结构难以搭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信用评价 | 第23-39页 |
3.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宏观环境分析 | 第23-24页 |
3.1.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第23页 |
3.1.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政策环境分析 | 第23-24页 |
3.2 地方政府的信用分析 | 第24-28页 |
3.2.1 地方财政收入分析 | 第24-27页 |
3.2.2 地方财政支出分析 | 第27-28页 |
3.3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企业信用分析 | 第28-32页 |
3.3.1 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 第28-29页 |
3.3.2 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 第29-30页 |
3.3.3 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 第30-32页 |
3.4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信用综合评价方法 | 第32-39页 |
3.4.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信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4页 |
3.4.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信用综合评价方法 | 第34-39页 |
第四章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信用评价实证 | 第39-53页 |
4.1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第39-40页 |
4.2 构造因子变量 | 第40-44页 |
4.2.1 因子特征值 | 第40-42页 |
4.2.2 公共因子碎石图 | 第42页 |
4.2.3 因子载荷矩阵 | 第42-44页 |
4.3 因子旋转 | 第44-47页 |
4.3.1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 第44-46页 |
4.3.2 载荷散点图 | 第46页 |
4.3.3 因子变量协方差矩阵 | 第46-47页 |
4.4 计算因子得分 | 第47-50页 |
4.4.1 因子得分矩阵 | 第47-48页 |
4.4.2 综合因子得分 | 第48-50页 |
4.5 因子分析结论 | 第50-53页 |
第五章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控制的建议与对策 | 第53-59页 |
5.1 政府层面的建议与对策 | 第53-54页 |
5.1.1 完善财税体制 | 第53页 |
5.1.2 建立有效的地方政府业绩考核机制 | 第53页 |
5.1.3 加强对地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监管 | 第53-54页 |
5.1.4 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 | 第54页 |
5.2 政府投融资平台层面的建议与对策 | 第54-56页 |
5.2.1 明确权责利关系 | 第54-55页 |
5.2.2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 第55页 |
5.2.3 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 | 第55页 |
5.2.4 开拓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 | 第55-56页 |
5.3 商业银行层面的建议与对策 | 第56-59页 |
5.3.1 严格控制审批程序 | 第56页 |
5.3.2 采用银团贷款模式 | 第56-57页 |
5.3.3 建立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 第57页 |
5.3.4 控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贷款限额 | 第57-59页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