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 | 第8-9页 |
1.3 高速铁路桥梁的特点 | 第9-10页 |
1.4 车桥耦合振动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5 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车桥耦合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3-21页 |
2.1 引言 | 第13页 |
2.2 车辆多刚体模型的建立 | 第13-16页 |
2.2.1 车辆物理模型的确立 | 第13-14页 |
2.2.2 车辆运动方程的建立 | 第14页 |
2.2.3 车辆的力学特性矩阵 | 第14-16页 |
2.3 桥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6-19页 |
2.3.1 桥梁结构单元的选取 | 第16-17页 |
2.3.2 空间梁单元的有限元分析 | 第17-19页 |
2.3.3 桥梁有限元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19页 |
2.4 轨道不平顺 | 第19-20页 |
2.4.1 轨道不平顺的介绍 | 第19-20页 |
2.4.2 轨道不平顺的数值模拟 | 第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车桥耦合中的轮轨相互作用关系 | 第21-29页 |
3.1 引言 | 第21页 |
3.2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 第21-24页 |
3.2.1 我国标准车轮踏面和相应的钢轨横截面 | 第21-22页 |
3.2.2 轮轨接触几何非线性分析 | 第22-24页 |
3.3 轮轨接触模型的建立 | 第24-27页 |
3.3.1 轮轨切向蠕滑力的计算 | 第24-25页 |
3.3.2 轮轨法向力的迭代求解 | 第25-27页 |
3.4 车—桥系统的耦合关系 | 第27-28页 |
3.4.1 车—桥几何相容条件 | 第27-28页 |
3.4.2 车—桥力学平衡条件 | 第2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车桥耦合振动方程组的建立与求解 | 第29-34页 |
4.1 引言 | 第29页 |
4.2 车桥耦合方程组的建立 | 第29-30页 |
4.3 车桥耦合系统求解的数值积分方法 | 第30-31页 |
4.4 程序设计部分介绍 | 第31-3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高速铁路车桥耦合系统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34-69页 |
5.1 引言 | 第34页 |
5.2 桥梁结构概况 | 第34-39页 |
5.2.1 桥梁模型的选取 | 第34-36页 |
5.2.2 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 | 第36-39页 |
5.3 京津高铁天津新开路大桥的车桥动力分析 | 第39-43页 |
5.4 不同工况条件下车桥耦合系统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43-68页 |
5.4.1 列车运行速度对车桥耦合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43-48页 |
5.4.2 列车长度对车桥耦合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48-52页 |
5.4.3 随机不平顺对车桥耦合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2-56页 |
5.4.4 双线通车对车桥耦合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6-60页 |
5.4.5 横风作用对车桥耦合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0-64页 |
5.4.6 货车开行对车桥耦合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4-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69-71页 |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69-70页 |
6.2 本文研究工作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