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概念设计中情境的运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12-13页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3页 |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概念设计概述 | 第16-31页 |
2.1 产品概念设计 | 第16-19页 |
2.1.1 产品概念设计的定义 | 第16-17页 |
2.1.2 概念设计在产品开发流程中所处的位置 | 第17-19页 |
2.1.3 产品概念设计对工业设计方法的要求 | 第19页 |
2.2 手机概念设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 第19-28页 |
2.2.1 手机行业的特点 | 第19-21页 |
2.2.2 手机概念设计现状 | 第21-24页 |
2.2.3 国内手机概念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2.2.4 国内手机概念设计存在问题的根源 | 第25-28页 |
2.3 手机概念设计中的理性与感性 | 第28-30页 |
2.3.1 创造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 | 第28-29页 |
2.3.2 理性思维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情境相关理论概述 | 第31-43页 |
3.1 情境定义 | 第31-34页 |
3.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3.1.2 情境的定义 | 第32-33页 |
3.1.3 情境的特点 | 第33-34页 |
3.2 情境要素 | 第34-36页 |
3.2.1 产品 | 第34页 |
3.2.2 人 | 第34-35页 |
3.2.3 环境 | 第35页 |
3.2.4 交互关系 | 第35-36页 |
3.3 情境域 | 第36-38页 |
3.4 产品设计中情境理论的二层意义 | 第38-42页 |
3.4.1 认知意义--情境思维 | 第38-40页 |
3.4.2 运用意义--情境空间 | 第40-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手机概念设计中情境运用的流程与方法 | 第43-61页 |
4.1 手机概念设计中的情境域 | 第43-44页 |
4.2 公司层面--宏观情境运用 | 第44-50页 |
4.2.1 设计环境优化与设计事件明确 | 第44-47页 |
4.2.2 设计师匹配 | 第47-50页 |
4.3 设计师层面--微观情境运用 | 第50-59页 |
4.3.1 情境素材收集 | 第50-51页 |
4.3.2 情境化信息空间构建 | 第51-57页 |
4.3.3 情境化设计空间构建 | 第57-59页 |
4.4 手机概念设计中情境运用一般流程方法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案例实践--“80 后”手机概念设计 | 第61-87页 |
5.1 案例背景 | 第61-62页 |
5.1.1 80 后现象出现 | 第61页 |
5.1.2 案例来源 | 第61-62页 |
5.2 基于宏观情境运用的设计准备 | 第62-65页 |
5.2.1 设计任务安排 | 第62-64页 |
5.2.2 设计师匹配 | 第64-65页 |
5.3 基于微观情境运用的设计开展 | 第65-86页 |
5.3.1 情境素材收集 | 第65页 |
5.3.2 情境化信息空间建立 | 第65-78页 |
5.3.3 情境化设计空间建立 | 第78-82页 |
5.3.4 方案形成 | 第82-86页 |
5.4 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附录一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95-96页 |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