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9页 |
1.1 利多卡因 | 第8-9页 |
1.1.1 利多卡因概述 | 第8页 |
1.1.2 利多卡因药理作用 | 第8-9页 |
1.1.3 利多卡因临床应用 | 第9页 |
1.2 局部麻醉药缓释剂型 | 第9-11页 |
1.2.1 局麻药缓释微球 | 第9-10页 |
1.2.2 局麻药缓释微丸 | 第10页 |
1.2.3 局麻药脂质体 | 第10-11页 |
1.2.4 局麻药凝胶栓剂 | 第11页 |
1.2.5 局麻药微晶注射剂 | 第11页 |
1.2.6 局麻药注射用糊剂 | 第11页 |
1.3 微球给药系统 | 第11-14页 |
1.3.1 微球制备材料 | 第11-12页 |
1.3.2 微球制备方法 | 第12-14页 |
1.3.3 微球质量评价 | 第14页 |
1.4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 第14-15页 |
1.5 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影响微球质量因素 | 第15-17页 |
1.5.1 聚合物性质的影响 | 第15-16页 |
1.5.2 药物性质的影响 | 第16页 |
1.5.3 有机溶剂影响 | 第16页 |
1.5.4 乳化剂的影响 | 第16-17页 |
1.5.5 水相组成的影响 | 第17页 |
1.5.6 溶剂挥发速度的影响 | 第17页 |
1.5.7 乳滴分散方法 | 第17页 |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利多卡因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9-24页 |
2.1 仪器及材料 | 第19页 |
2.1.1 仪器 | 第19页 |
2.1.2 试剂 | 第19页 |
2.2 方法与结果 | 第19-23页 |
2.2.1 吸收波长的选择及背景干扰实验 | 第19-20页 |
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0-21页 |
2.2.3 利多卡因和载体回收率实验 | 第21-22页 |
2.2.4 利多卡因标准液在自然光条件下稳定性实验 | 第22-23页 |
2.2.5 利多卡因标准液日内精密度实验 | 第23页 |
2.3 本章结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利多卡因微球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 第24-54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24-25页 |
3.1.1 材料 | 第24页 |
3.1.2 仪器 | 第24-25页 |
3.2 方法与结果 | 第25-51页 |
3.2.1 空白微球初制备 | 第25-30页 |
3.2.2 利多卡因-PLGA 微球质量考察指标 | 第30-31页 |
3.2.3 利多卡因-PLGA 含药微球制备单因素实验 | 第31-43页 |
3.2.4 正交实验设计 | 第43-46页 |
3.2.5 利多卡因微球的优选处方微球质量评价 | 第46-49页 |
3.2.6 利多卡因微球体外释药模型拟合 | 第49-51页 |
3.3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51-54页 |
3.3.1 空白微球制备工艺的确定 | 第51-52页 |
3.3.2 利多卡因微球处方工艺的确定 | 第52-53页 |
3.3.3 优选处方制备利多卡因微球质量评价 | 第53页 |
3.3.4 利多卡因-PLGA 微球释药模型拟合 | 第53-54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4.1 实验结论 | 第54页 |
4.2 实验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