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1-19页 |
1. 中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 第11-12页 |
2. 西医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 第12-15页 |
2.1 颈源性头痛的定义及临床特征 | 第12-13页 |
2.2 颈源性头痛的认识发展 | 第13页 |
2.3 颈源性头痛的病名、诊断及亚型 | 第13-14页 |
2.4 现在医学对其机制研究 | 第14-15页 |
3. 颈源性头痛的治疗 | 第15-16页 |
4. 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及建议 | 第16-19页 |
4.1 针刺选穴 | 第16-17页 |
4.2 针刺手法 | 第17页 |
4.3 针刺和其他方法连用 | 第17页 |
4.4 统计学设计 | 第17-18页 |
4.5 疗效评价 | 第18页 |
4.6 对策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19-33页 |
1.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9页 |
2. 病例纳入标准及剔除标准 | 第19-21页 |
2.1 病例来源 | 第19页 |
2.2 一般情况 | 第19-20页 |
2.3 诊断标准 | 第20页 |
2.4 纳入标准 | 第20页 |
2.5 排除标准 | 第20-21页 |
2.6 剔除标准和脱落病例 | 第21页 |
3. 考察内容及试验分组 | 第21页 |
3.1 考察因素相应水平的确定 | 第21页 |
3.2 试验分组 | 第21页 |
4. 治疗方法 | 第21-23页 |
4.1 针刺治疗方法 | 第21-23页 |
4.2 其他疾病治疗 | 第23页 |
5. 观察项目 | 第23页 |
5.1 观察项目具体内容 | 第23页 |
5.2 检测时间 | 第23页 |
6.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7. 结果与分析 | 第24-33页 |
7.1 VAS评分加权值数据分析(即刻、近期、远期疗效) | 第24-29页 |
7.2 六点行为评分(BRS-S)数据分析(远期疗效) | 第29-31页 |
7.3 头颈部僵硬感以及颈椎活动度评分(ROM)数据分析(近期疗效) | 第31-33页 |
第三部分 讨论与结论 | 第33-44页 |
1. 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的选择 | 第33页 |
2. 考察因素与水平的选择 | 第33-36页 |
2.1 考察因素的选择 | 第33-35页 |
2.2 为什么选择4因素3水平 | 第35-36页 |
3. 考察指标的选择 | 第36-37页 |
4. 优选方案的分析 | 第37-42页 |
4.1 针刺穴位的优选 | 第38-39页 |
4.2 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的优选 | 第39-40页 |
4.3 针刺刺激量(针刺针根数及留针时间)的优选 | 第40-42页 |
5. 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相关机制 | 第42-43页 |
6. 本研究的初步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附录 | 第48-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