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缩略语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23页 |
1.1 中药牵牛子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1.1 牵牛子的化学成分 | 第16页 |
1.1.2 牵牛子的临床应用 | 第16-17页 |
1.1.3 牵牛子的毒性 | 第17页 |
1.2 中药毒性研究方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3 代谢组学简介 | 第18-20页 |
1.3.1 代谢组学的概念 | 第18页 |
1.3.2 代谢组学的分类 | 第18-19页 |
1.3.3 代谢组学的研究流程与相关技术 | 第19-20页 |
1.3.4 代谢组学的生物学解析 | 第20页 |
1.4 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第20-21页 |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牵牛子肾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23-30页 |
2.1 牵牛子亚急毒性肾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23-27页 |
2.1.1 供试液的制备 | 第23-24页 |
2.1.2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第24页 |
2.1.3 肾功能的测定 | 第24页 |
2.1.4 病理切片 | 第24页 |
2.1.5 实验结果 | 第24-27页 |
2.2 牵牛子亚慢毒性肾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27-29页 |
2.2.1 供试液的制备 | 第27页 |
2.2.2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第27页 |
2.2.3 肾功能的测定 | 第27页 |
2.2.4 病理切片 | 第27页 |
2.2.5 实验结果 | 第27-29页 |
2.3 讨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牵牛子肾毒性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第30-51页 |
3.1 牵牛子亚急毒性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第30-40页 |
3.1.1 色谱与质谱条件 | 第30-31页 |
3.1.2 给药方案和生物样品的制备 | 第31页 |
3.1.3 UPLC-MS测定的方法学确证 | 第31-32页 |
3.1.4 实验结果 | 第32-40页 |
3.2 牵牛子亚慢毒性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第40-48页 |
3.2.1 色谱与质谱条件 | 第40页 |
3.2.2 给药方案和生物样品的制备 | 第40页 |
3.2.3 实验结果 | 第40-48页 |
3.3 讨论 | 第48-51页 |
第四章 牵牛子肾毒性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 第51-74页 |
4.1 牵牛子亚急毒性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 第51-61页 |
4.1.1 色谱与质谱条件 | 第51-52页 |
4.1.2 给药方案和生物样品的制备 | 第52页 |
4.1.3 UPLC-MS测定的方法学确证 | 第52-53页 |
4.1.4 实验结果 | 第53-61页 |
4.2 牵牛子亚慢毒性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 第61-70页 |
4.2.1 色谱与质谱条件 | 第61页 |
4.2.2 给药方案和生物样品的制备 | 第61页 |
4.2.3 实验结果 | 第61-70页 |
4.3 讨论 | 第70-74页 |
第五章 牵牛子肾毒性肾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 第74-87页 |
5.1 牵牛子亚急毒性的肾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 第74-81页 |
5.1.1 色谱与质谱条件 | 第74-75页 |
5.1.2 给药方案和生物样品的制备 | 第75页 |
5.1.3 UPLC-MS测定的方法学确证 | 第75-76页 |
5.1.4 实验结果 | 第76-81页 |
5.2 牵牛子亚慢毒性的肾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 第81-85页 |
5.2.1 色谱与质谱条件 | 第81页 |
5.2.2 给药方案和生物样品的制备 | 第81页 |
5.2.3 实验结果 | 第81-85页 |
5.3 讨论 | 第85-87页 |
第六章 牵牛子肾毒性部位研究 | 第87-97页 |
6.1 牵牛子肾毒性部位的初步筛选 | 第87-90页 |
6.1.1 供试液的制备 | 第87-88页 |
6.1.2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第88页 |
6.1.3 肾功能的测定 | 第88页 |
6.1.4 病理切片 | 第88页 |
6.1.5 实验结果 | 第88-90页 |
6.2 基于血液与尿液代谢组学方法的牵牛子肾毒性部位考察 | 第90-96页 |
6.2.1 色谱与质谱条件 | 第90-91页 |
6.2.2 给药方案和生物样品的制备 | 第91-92页 |
6.2.3 实验结果 | 第92-96页 |
6.3 讨论 | 第96-9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7页 |
个人简历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附录 | 第109-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