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开放存取资源组织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开放存取资源组织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信息组织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论文内容与研究方式 | 第15-16页 |
1.3.1 论文内容安排 | 第15-16页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开放存取 | 第17-19页 |
2.1.1 开放存取运动的源起 | 第17页 |
2.1.2 开放存取的主要实现方式 | 第17-18页 |
2.1.3 开放存取资源的特点 | 第18-19页 |
2.2 形式概念分析 | 第19-22页 |
2.2.1 序论与格论 | 第19-20页 |
2.2.2 形式背景 | 第20页 |
2.2.3 形式概念 | 第20-21页 |
2.2.4 概念格生成算法 | 第21-22页 |
2.3 本体 | 第22-25页 |
2.3.1 本体的定义 | 第22页 |
2.3.2 本体的分类 | 第22-23页 |
2.3.3 本体映射 | 第23-25页 |
第3章 现有开放存取资源组织方式比较分析 | 第25-37页 |
3.1 元数据组织 | 第25-28页 |
3.1.1 DC元数据 | 第26-27页 |
3.1.2 MARC元数据 | 第27-28页 |
3.2 e印本文库 | 第28-31页 |
3.2.1 e印本文库的发展背景 | 第28-29页 |
3.2.2 e印本文库的信息采集与质量控制 | 第29-30页 |
3.2.3 e印本文库的元数据管理对策 | 第30-31页 |
3.3 开放存取目录 | 第31-33页 |
3.4 当前OA资源组织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33-37页 |
第4章 OA资源学科概念格组织方法 | 第37-55页 |
4.1 学科概念格组织方法的优越性 | 第37-38页 |
4.1.1 资源聚类组织的优越性 | 第37-38页 |
4.1.2 知识表述的优越性 | 第38页 |
4.2 OA资源的信息整序 | 第38-41页 |
4.3 OA源数据清洗 | 第41-42页 |
4.4 学科概念格构建 | 第42-50页 |
4.4.1 关键词预处理与属性抽取 | 第42-44页 |
4.4.2 形式背景净化与概念提取 | 第44-46页 |
4.4.3 学科概念格生成算法 | 第46-50页 |
4.5 学科概念格的内部资源描述 | 第50-52页 |
4.6 学科概念格特性分析 | 第52-55页 |
第5章 OA资源的学科概念格组织方法的实用性分析 | 第55-65页 |
5.1 学科概念格的导航服务 | 第55-57页 |
5.2 学科概念格的主题检索 | 第57-65页 |
5.2.1 学科概念格的检索匹配 | 第58-60页 |
5.2.2 学科概念格检索模型 | 第60-61页 |
5.2.3 检索算法 | 第61-65页 |
第6章 实证研究 | 第65-77页 |
6.1 OA资源组织过程 | 第65-71页 |
6.1.1 属性抽取 | 第66-67页 |
6.1.2 情报学学科形式背景构建与净化 | 第67-68页 |
6.1.3 情报学学科概念格 | 第68-69页 |
6.1.4 概念格节点内部特征揭示 | 第69-71页 |
6.2 基于学科概念格的检索过程 | 第71-77页 |
6.2.1 学科概念格的导航服务 | 第71-73页 |
6.2.2 学科概念格的主题检索 | 第73-7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7-79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77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