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图表清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8页 |
1.1.1 公路发展及养护需求 | 第14-16页 |
1.1.2 研究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的意义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 第23-24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3.1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沥青路面病害形成机理及其横向分布规律 | 第26-41页 |
2.1 沥青路面及其特性 | 第26-29页 |
2.1.1 路面的功能、结构及类型 | 第26页 |
2.1.2 沥青路面的力学特性 | 第26-28页 |
2.1.3 重复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的破坏特性 | 第28-29页 |
2.2 沥青路面主要病害及形成机理 | 第29-36页 |
2.2.1 沥青路面病害分类及成因 | 第29-31页 |
2.2.2 沥青路面车辙形成机理分析 | 第31-33页 |
2.2.3 沥青路面疲劳开裂的机理分析 | 第33-36页 |
2.3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衰变及病害分布规律 | 第36-40页 |
2.3.1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衰变 | 第36-38页 |
2.3.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分布规律 | 第38-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渠化交通条件下车辆轴载横向分布规律 | 第41-52页 |
3.1 高速公路的渠化交通 | 第41-43页 |
3.1.1 渠化交通及分道行驶 | 第41-42页 |
3.1.2 渠化交通的负面作用 | 第42-43页 |
3.2 车辆轴载横向分布规律 | 第43-45页 |
3.2.1 轮迹横向分布规律 | 第43-44页 |
3.2.2 车辆轴载与车辆轮迹的对应关系 | 第44-45页 |
3.3 车辆轮迹分布与路面病害分布规律一致性分析 | 第45-50页 |
3.4 车道标线对交通荷载的引导作用分析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预防性养护新技术的提出及其原理分析 | 第52-62页 |
4.1 车道标线摆移法的提出 | 第52页 |
4.2 沥青路面设计年限与使用寿命分析 | 第52-57页 |
4.2.1 沥青路面设计的基本概念 | 第52-55页 |
4.2.2 沥青路面的设计年限 | 第55-56页 |
4.2.3 沥青路面使用寿命分析 | 第56-57页 |
4.3 车道标线摆移法延长沥青路面寿命的原理 | 第57-61页 |
4.3.1 标线摆移均衡轴载提高路面有效利用率 | 第57-58页 |
4.3.2 交通荷载重新分布改善沥青路面的受力状态 | 第58-60页 |
4.3.3 原车辙的隆起恢复将改善沥青路面的行驶性能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车道标线摆移时机 | 第62-80页 |
5.1 路面使用性能分析法 | 第63-67页 |
5.1.1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63-64页 |
5.1.2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64-66页 |
5.1.3 摆移触发时机的确定 | 第66-67页 |
5.2 经济性目标分析法 | 第67-70页 |
5.2.1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 | 第68-69页 |
5.2.2 效益费用比分析法 | 第69-70页 |
5.3 路面车辙深度分析法 | 第70-75页 |
5.3.1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时机确定的常用指标 | 第70-71页 |
5.3.2 路面车辙深度对路面行驶性能的影响 | 第71页 |
5.3.3 车辙深度指标在养护决策中的作用 | 第71-72页 |
5.3.4 摆移触发时机的确定 | 第72-75页 |
5.4 标线寿命周期分析法 | 第75-78页 |
5.4.1 标线性能衰减机理 | 第75-77页 |
5.4.2 标线逆反射性能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 第77-78页 |
5.4.3 摆移触发时机的确定 | 第78页 |
5.5 摆移时机确定方法的选用 | 第78-7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车道标线摆移幅度、顺序和频率 | 第80-93页 |
6.1 压隆法的提出 | 第80-85页 |
6.1.1 车辙形态对行车的影响 | 第80-81页 |
6.1.2 失稳性车辙的侧向隆起现象 | 第81页 |
6.1.3 压隆法的提出(使轮迹中心位于车辙隆起峰值区) | 第81-83页 |
6.1.4 压隆法的作用机理 | 第83-84页 |
6.1.5 压隆法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的成效 | 第84-85页 |
6.2 摆移幅度的确定 | 第85-86页 |
6.2.1 以压隆法确定的摆幅 | 第85-86页 |
6.2.2 以均衡荷载法确定的摆幅 | 第86页 |
6.3 摆移顺序的确定 | 第86-88页 |
6.3.1 路拱条件下的轮载作用力差异性分析 | 第86-88页 |
6.3.2 基于轮载作用力差异性的摆移顺序的确定 | 第88页 |
6.4 摆移频率的确定 | 第88-92页 |
6.4.1 基于车辙形态检测的摆移频率 | 第89-90页 |
6.4.2 基于标线寿命周期的摆移频率 | 第90-9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七章 试验验证与仿真模拟 | 第93-114页 |
7.1 室内试验 | 第93-98页 |
7.1.1 试验目的 | 第93页 |
7.1.2 试验方法 | 第93页 |
7.1.3 试验仪具 | 第93-95页 |
7.1.4 试验材料 | 第95页 |
7.1.5 试验方案 | 第95-97页 |
7.1.6 试验结果 | 第97-98页 |
7.2 仿真模拟 | 第98-113页 |
7.2.1 仿真模型建立 | 第98-105页 |
7.2.2 仿真模拟实现 | 第105-113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八章 车道标线摆移应用可行性研究 | 第114-131页 |
8.1 路面宽度可行性分析 | 第114-118页 |
8.1.1 路面宽度组成及车道划分 | 第114-115页 |
8.1.2 车道宽度及其压缩可行性 | 第115-116页 |
8.1.3 车道压缩对行车影响的分析 | 第116-117页 |
8.1.4 适用标线摆移的几种路段情形 | 第117-118页 |
8.2 基于不等分车道宽度的车道标线摆移 | 第118-121页 |
8.3 经济效益可行性分析 | 第121-125页 |
8.4 车道标线摆移应用仿真模拟 | 第125-130页 |
8.4.1 仿真模型建立 | 第125-127页 |
8.4.2 仿真模拟实现 | 第127-129页 |
8.4.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129-130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结论 | 第131-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0页 |
附录 车辙压隆仿真模拟的计算机程序 | 第140-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