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

量型模型研究

中文摘要第6-11页
Abstract第11-17页
1 引论第22-34页
    1.1 定罪与量刑第22-24页
        1.1.1 定罪第22-23页
        1.1.2 量刑第23-24页
    1.2 量刑均衡与量刑失衡第24-27页
        1.2.1 量刑均衡第24-25页
        1.2.2 量刑失衡第25-27页
    1.3 实体控制与程序控制第27-28页
        1.3.1 实体控制第27页
        1.3.2 程序控制第27-28页
    1.4 量刑模式与量刑方法第28-30页
        1.4.1 量刑模式第28-29页
        1.4.2 量刑方法第29-30页
    1.5 系统与模型第30-34页
        1.5.1 系统第30-32页
        1.5.2 模型第32-34页
2 量刑模型概述第34-49页
    2.1 量刑模型的概念第34-38页
        2.1.1 量刑模型的含义第34-35页
        2.1.2 规范化量刑模型诸范畴释义第35-38页
    2.2 量刑模型的类型第38-42页
        2.2.1 量刑模型类型的划分标准第38-39页
        2.2.2 量刑模型的两种类型第39-42页
    2.3 量刑模型研究的意义第42-45页
        2.3.1 为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提供具体的裁量标准第43-44页
        2.3.2 为量刑纳入法庭审理提供实体的博弈规则第44页
        2.3.3 为监督法官的量刑活动提供规范的评价标准第44-45页
    2.4 量刑模型优劣的评价标准第45-49页
        2.4.1 公正性标准第45-46页
        2.4.2 可操作性标准第46-47页
        2.4.3 适应性标准第47-49页
3 中外量刑模型评介第49-72页
    3.1 英美法系国家关于量刑模型的实践第49-55页
        3.1.1 美国量刑指南第49-53页
        3.1.2 英国量刑指南第53-55页
    3.2 大陆法系国家的量刑模型第55-59页
        3.2.1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量刑模型的实践第55-58页
        3.2.2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量刑基准的理论第58-59页
    3.3 我国大陆地区的量刑模型第59-72页
        3.3.1 我国大陆地区关于量刑模型的理论探索第59-68页
        3.3.2 我国大陆地区关于量刑规范化的改革第68-72页
4 量刑基准第72-83页
    4.1 量刑基准的含义第72-75页
        4.1.1 量刑基准的诸观点第72-73页
        4.1.2 量刑基准诸观点解读第73-75页
    4.2 量刑基准的确定第75-78页
        4.2.1 量刑基准的确定方法第75-76页
        4.2.2 量刑基准的确定方法简评第76-78页
    4.3 量刑基准理论的缺陷第78-83页
        4.3.1 量刑基准理论在体系上是不完整的第79页
        4.3.2 量刑基准理论在研究方法上是错误的第79-81页
        4.3.3 量刑基准理论在概念上是混乱的第81页
        4.3.4 量刑基准理论在实践上是无力的第81-83页
5 量刑情节与刑罚的结构关系第83-97页
    5.1 量刑情节与刑罚第83-88页
        5.1.1 量刑情节的含义第83-86页
        5.1.2 刑罚的双层结构关系第86-88页
    5.2 起点刑情节与量刑起点第88-89页
        5.2.1 起点刑情节与量刑起点反映了抽象个罪的基本刑关系第88-89页
        5.2.2 起点刑情节与量刑起点确定的人为性和科学性第89页
    5.3 增加刑情节与增加刑罚量第89-92页
        5.3.1 增加刑情节与增加刑罚量反映了具体个罪的单独增加刑关系第89-90页
        5.3.2 增加刑情节的多样性与相对性第90-92页
    5.4 调节刑情节与调节比第92-97页
        5.4.1 调节刑情节与调节比反映了具体个罪的整体调节刑关系第92-93页
        5.4.2 对基准刑的两种调节方法第93-97页
6 量刑情节与刑罚的数量关系第97-111页
    6.1 量刑情节与刑罚的二种数量关系第97-99页
        6.1.1 量刑基准的“点”“幅”之争第97-99页
        6.1.2 规范化量刑模型关于“点”“幅”两种数量关系的规定第99页
    6.2 决定“点”或“幅”数量关系的根据第99-106页
        6.2.1 量刑情节的“点”或“幅”决定刑罚的“点”或“幅”第99-101页
        6.2.2 量刑起点应当是“点”的原因分析第101-102页
        6.2.3 增加刑罚量一般是“点”的原因分析第102-103页
        6.2.4 对基准刑的调节比通常是“幅”的原因分析第103-104页
        6.2.5 可量化的增加刑情节与增加刑的两类常见函数关系第104-106页
    6.3 基准刑与法定刑幅度的数量关系第106-111页
        6.3.1 基准刑与法定刑幅度的两类数量关系第106-108页
        6.3.2 两类数量关系存在的根据第108-111页
7 个罪量刑模型比较研究第111-144页
    7.1 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模型第111-122页
        7.1.1 对交通肇事罪起点刑及起点刑情节的分析第111-114页
        7.1.2 对交通肇事罪增加刑及增加刑情节的分析第114-118页
        7.1.3 制定全国统一的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模型第118-122页
    7.2 强奸罪的量刑模型第122-128页
        7.2.1 对强奸罪起点刑及起点刑情节的分析第122-123页
        7.2.2 对强奸罪增加刑及增加刑情节的分析第123-125页
        7.2.3 对强奸罪调节刑情节及调节比的分析第125-126页
        7.2.4 对强奸罪量刑模型的修改建议第126-128页
    7.3 盗窃罪的量刑模型第128-136页
        7.3.1 对盗窃罪起点刑及起点刑情节的分析第128-130页
        7.3.2 对盗窃罪增加刑及增加刑情节的分析第130-132页
        7.3.3 对盗窃罪调节刑情节及调节比的分析第132-134页
        7.3.4 对盗窃罪量刑模型的修改建议第134-136页
    7.4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第136-144页
        7.4.1 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起点刑及起点刑情节的分析第136-139页
        7.4.2 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增加刑及增加刑情节的分析第139-140页
        7.4.3 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调节刑情节及调节比的分析第140-141页
        7.4.4 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量刑模型的修改建议第141-144页
8 死刑与无期徒刑的量刑模型第144-161页
    8.1 死刑的量刑模型第144-150页
        8.1.1 死刑的量刑情节第144-148页
        8.1.2 死刑量刑情节的适用规则第148-150页
    8.2 无期徒刑的量刑模型第150-153页
        8.2.1 无期徒刑的量刑标准第150-151页
        8.2.2 不能判处无期徒刑的量刑情节第151-153页
    8.3 几个具体犯罪无期徒刑与死刑的量刑标准第153-161页
        8.3.1 故意伤害罪的无期徒刑与死刑的量刑标准第154-156页
        8.3.2 抢劫罪的死刑与无期徒刑的量刑标准第156-158页
        8.3.3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无期徒刑与死刑的量刑标准第158-161页
9 中外文参考文献第161-172页
10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第172-173页
11 后记第173-174页
附件第174-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NA二级结构在A-I RNA编辑和互斥剪接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下一篇:高场磁共振下并行激发技术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