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术语表 | 第10-11页 |
目次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30页 |
1.1 RNA编辑 | 第15-19页 |
1.1.1 多个U的插入或缺失 | 第15页 |
1.1.2 C-U RNA编辑 | 第15-16页 |
1.1.3 A-I RNA编辑 | 第16-19页 |
1.1.4 RNA编辑与疾病 | 第19页 |
1.2 pre-mRNA可变剪接 | 第19-26页 |
1.2.1 pre-mRNA可变剪接方式 | 第19-21页 |
1.2.2 pre-mRNA可变剪接调控 | 第21-24页 |
1.2.3 可变剪接与人类疾病 | 第24-26页 |
1.3 RNA二级结构与RNA编辑和可变剪接 | 第26-29页 |
1.3.1 RNA二级结构与RNA编辑 | 第26页 |
1.3.2 RNA二级结构与可变剪接 | 第26-29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0-48页 |
2.1 A-I RNA编辑研究方法 | 第30-42页 |
2.1.1 试剂和耗材 | 第30-32页 |
2.1.2 设备 | 第32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32-42页 |
2.2 pre-mRNA互斥可变剪接研究方法 | 第42-48页 |
2.2.1 试剂和耗材 | 第42页 |
2.2.2 设备 | 第42-43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43-48页 |
第三章 RNA二级结构介导的A-I RNA编辑的进化功能 | 第48-61页 |
3.1 研究背景和立项依据 | 第48页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9页 |
3.2.1 昆虫纲Kv2基因A-I RNA编辑位点研究 | 第48-50页 |
3.2.2 鱿鱼与昆虫纲Kv2基因A-I RNA编辑位点进化分析 | 第50-52页 |
3.2.3 A-I RNA编辑位点进化特征研究 | 第52-55页 |
3.2.4 A-I RNA编辑在进化过程中的功能 | 第55-57页 |
3.2.5 A-I RNA编辑位点氨基酸转换模型 | 第57-59页 |
3.3 讨论 | 第59-61页 |
3.3.1 非脊椎动物中最保守的A-I RNA编辑位点 | 第59页 |
3.3.2 物种特异性的同义突变通过RNA编辑改变氨基酸 | 第59-60页 |
3.3.3 RNA编辑在进化中的双重功能 | 第60-61页 |
第四章 RNA二级结构介导的互斥可变剪接研究 | 第61-98页 |
4.1 研究背景和立项依据 | 第61-66页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6-95页 |
4.2.1 互斥可变剪接模型系统的构建 | 第66-72页 |
4.2.2 RNA互补配对介导互斥可变剪接 | 第72-74页 |
4.2.3 RNA互补配对介导模型的机制研究 | 第74-81页 |
4.2.4 RNA互补配对难易度对互斥可变剪接的影响 | 第81-85页 |
4.2.5 14-3-3 ζ基因最后一个互斥外显子的调控研究 | 第85-89页 |
4.2.6 RNA配对介导模型的进化扩展潜能 | 第89-91页 |
4.2.7 解码其它互斥可变剪接基因的RNA互补配对结构 | 第91-95页 |
4.3 讨论 | 第95-98页 |
4.3.1 RNA二级结构介导的互斥剪接模型 | 第95-97页 |
4.3.2 RNA二级结构介导的互斥剪接模型适用性 | 第97-9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1页 |
5.1 结论 | 第98-99页 |
5.2 创新点 | 第99-100页 |
5.3 未来的工作及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20页 |
附录 | 第120-129页 |
作者简历 | 第129-130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