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1、校企合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 | 第9-10页 |
2、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实践意义 | 第12页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6页 |
1、中职学校 | 第12-13页 |
2、校企合作 | 第13-14页 |
3、机制及校企合作机制 | 第14-16页 |
(四) 文献综述及结论 | 第16-20页 |
1、国内关于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 | 第16-19页 |
2、国外关于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 | 第19-20页 |
3、结论 | 第20页 |
(五)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0-21页 |
(六)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1-23页 |
1、文献法 | 第21页 |
2、问卷调查法 | 第21页 |
3、访谈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校企合作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一) 协同理论 | 第23-24页 |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三) 激励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当前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7-44页 |
(一) 抚顺市技师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调查 | 第27-37页 |
1、调查情况介绍 | 第27-28页 |
2、调查结果分析 | 第28-35页 |
3、调查结论 | 第35-37页 |
(二) 当前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37-41页 |
1、学校主体地位分析 | 第37-38页 |
2、企业自主能力分析 | 第38-39页 |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分析 | 第39页 |
4、政府支持力度分析 | 第39-41页 |
(三)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归因分析 | 第41-44页 |
1、校企双方对合作的认识不到位 | 第41页 |
2、合作双方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 第41-42页 |
3、政府政策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机制的借鉴 | 第44-51页 |
(一) 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的机制及特点 | 第44-47页 |
1、学校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完善自身建设 | 第44-46页 |
2、企业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主能力 | 第46页 |
3、政府建立健全的政策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 第46-47页 |
4、科技成果转化 | 第47页 |
(二) 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的启示 | 第47-51页 |
1、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念 | 第47-48页 |
2、校企合作中的角色定位 | 第48页 |
3、教学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的制定 | 第48-49页 |
4、校企合作的保障体系 | 第49-50页 |
5、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体系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建立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机制的新框架 | 第51-59页 |
(一) 提高“双主体”对校企合作的认识 | 第51-52页 |
1、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自主地位 | 第51-52页 |
2、明确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 | 第52页 |
(二) 优化校企合作机制,建立校企合作新框架 | 第52-59页 |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基于互惠多赢的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 | 第52-53页 |
2、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 | 第53-55页 |
3、建立激励机制 | 第55页 |
4、建立快速有效的协调机制 | 第55-56页 |
5、建立文化沟通机制 | 第56页 |
6、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 第56-57页 |
7、规范管理,健全供应链结构 | 第57-59页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一 | 第64-67页 |
附录二 | 第67-70页 |
附录三 | 第70-71页 |
附录四 | 第71-73页 |
附录五 | 第73-74页 |
附录六 | 第74-75页 |
附录七 | 第75-76页 |
附录八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