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 及第诗名称之由来 | 第10-11页 |
二、 及第诗之界定 | 第11页 |
三、 唐代科举及第诗研究的现状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唐代科举与及第诗概说 | 第13-20页 |
第一节 唐代科举制度与及第士人群体的形成 | 第13-16页 |
一、 唐代科举制度 | 第13-15页 |
二、 及第士人群体的形成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唐代与及第诗有关的科举专门术语 | 第16-18页 |
一、 座主﹙主司﹚与门生 | 第16-17页 |
二、 过堂 | 第17-18页 |
三、 “前进士”与“进士”、“秀才”、“先辈”之称呼 | 第18页 |
第三节 唐代及第诗的留存情况、原因及分类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唐代及第诗折射的士人心态 | 第20-35页 |
第一节 “春风得意马蹄疾”——喜不自禁 | 第20-25页 |
一、 今昔对比,乐中有悲 | 第21-22页 |
二、 沉醉喜悦之中 | 第22-24页 |
三、 虚荣心的满足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喜过还疑梦”——惊喜交集 | 第25-27页 |
第三节 “功名谁复论”——平常之心 | 第27-31页 |
一、 平静之心 | 第28-29页 |
二、 谦虚之态 | 第29-30页 |
三、 淡泊名利 | 第30-31页 |
第四节 “吾唐取士最堪夸”——轻狂之态 | 第31-35页 |
第三章 及第诗中所涉及第后的相关活动 | 第35-53页 |
第一节 “报恩丞相阁,何啻杀微躯”——及第者“谢恩门” | 第35-39页 |
一、 谢座主 | 第35-36页 |
二、 个案例说:会昌三年及第士人和主司王仆射 | 第36-39页 |
第二节 “满座皆仙侣,同年别有情”——及第者同年宴游 | 第39-41页 |
第三节 “承家吾子事,登第世人情”——世人对及第者的祝贺、关心 | 第41-46页 |
一、 友人对及第者的祝贺 | 第42-43页 |
二、 友人慨叹及第者之不易 | 第43-44页 |
三、 同年相贺 | 第44-45页 |
四、 家人对及第者的关心 | 第45-46页 |
第四节 “乡路归何早,云间喜擅名”——送别及第士人 | 第46-53页 |
一、 对及第者的称赞及想像其归家的热闹场面 | 第47-48页 |
二、 离别之情 | 第48-49页 |
三、 从送别诗中看其它诸科与进士及第的异同 | 第49-51页 |
四、 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吸引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唐代及第诗的艺术风貌 | 第53-64页 |
第一节 及第诗中的风景描写 | 第53-56页 |
一、 实景描写 | 第54-55页 |
二、 虚景描写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及第诗中的意象与典故 | 第56-61页 |
一、 意象 | 第56-59页 |
二、 典故 | 第59-61页 |
第三节 及第诗的语言特色 | 第61-64页 |
一、 唐人及第诗的情感基调 | 第61-62页 |
二、 浅显通俗的语言风格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