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目录 | 第12-15页 |
1. 绪论 | 第15-22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7页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7-18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不足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21-22页 |
1.4.1 创新 | 第21页 |
1.4.2 不足 | 第21页 |
1.4.3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21-22页 |
2. 乡村治理主体行为有效性的理论与历史回顾 | 第22-31页 |
2.1 乡村治理主体行为有效性及其历史沿革 | 第22-26页 |
2.1.1 乡村治理主体行为有效性 | 第22-24页 |
2.1.2 乡村治理主体行为有效性历史沿革 | 第24-26页 |
2.2 治理理论与乡村治理主体行为有效性 | 第26-28页 |
2.3 产权制度与乡村治理主体行为有效性 | 第28-31页 |
3. 乡村治理主体行为有效性现实困境及其行为逻辑 | 第31-40页 |
3.1 乡村治理主体行为有效性现状描述——以乌坎事件为例 | 第31-34页 |
3.1.1 乡村治理主体行为有效性困境总体特征 | 第31-33页 |
3.1.2 乡村治理主体失效:乌坎事件 | 第33-34页 |
3.2 乡村治理主体行为分析:基于乌坎事件的启示 | 第34-40页 |
3.2.1 基层政府 | 第35-36页 |
3.2.2 村级正式组织 | 第36-38页 |
3.2.3 村级非正式组织 | 第38-40页 |
4. 乡村治理主体行为有效性困境成因分析 | 第40-48页 |
4.1 农地集体产权制度弱化 | 第40-42页 |
4.1.1 集体产权 | 第40-41页 |
4.1.2 农地集体产权制度效用评析 | 第41-42页 |
4.2 乡村治理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约束 | 第42-44页 |
4.2.1 乡村治理资源 | 第42-43页 |
4.2.2 乡村治理资源配置效能评析 | 第43-44页 |
4.3 乡村治理主体行为有效性评估体系缺位 | 第44-48页 |
4.3.1 社会治理评估 | 第44-46页 |
4.3.2 乡村治理主体行为有效性评估体系评析 | 第46-48页 |
5. 优化乡村治理主体行为有效性的路径选择:基于顶层设计的视角 | 第48-58页 |
5.1 保持农地集体产权制度的有效性 | 第48-51页 |
5.1.1 完善农地产权的均衡治理 | 第48-49页 |
5.1.2 完善农地集体产权制度有效性实现机制 | 第49-51页 |
5.2 优化乡村治理资源供给与配置 | 第51-53页 |
5.2.1 完善集体经济运行的法律资源供给 | 第51-52页 |
5.2.2 融合外生性制度供给与内生性乡村资源配置 | 第52-53页 |
5.3 重构乡村治理目标和职能范式 | 第53-54页 |
5.4 构建完善的乡村治理主体行为有效性评估体系 | 第54-58页 |
5.4.1 设定与整合科学的乡村治理主体行为评估内容 | 第55-56页 |
5.4.2 建立与创新完整的乡村治理主体行为评估的运行机制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后记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