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用微耕机可用性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6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10-12页 |
1.1.2 微耕机现状及发展 | 第12-15页 |
1.1.3 微耕机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6-19页 |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16-17页 |
1.3.2 课题研究的框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微耕机的可用性影响要素研究 | 第19-28页 |
2.1 可用性理论与应用 | 第19-22页 |
2.1.1 可用性理论研究 | 第19-21页 |
2.1.2 可用性的应用 | 第21-22页 |
2.1.3 可用性应用于微耕机设计的意义 | 第22页 |
2.2 微耕机可用性影响要素 | 第22-28页 |
2.2.1 影响微耕机使用的环境要素 | 第22-23页 |
2.2.2 影响微耕机构成的功能要素 | 第23-25页 |
2.2.3 影响微耕机需求的用户要素 | 第25-26页 |
2.2.4 影响微耕机操作方式的要素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基于可用性的梯田用微耕机设计调查 | 第28-45页 |
3.1 梯田用微耕机用户调查 | 第28-34页 |
3.1.1 用户访谈 | 第28-32页 |
3.1.1.1 访谈调查 | 第28-31页 |
3.1.1.2 访谈分析 | 第31-32页 |
3.1.2 建立用户模型 | 第32-34页 |
3.1.2.1 目标用户组成 | 第32-33页 |
3.1.2.2 个体用户特征 | 第33-34页 |
3.2 设计调查 | 第34-45页 |
3.2.1 调查计划 | 第35-39页 |
3.2.1.1 调查方式 | 第35页 |
3.2.1.2 调查问卷效度分析 | 第35-39页 |
3.2.2 调查分析 | 第39-45页 |
3.2.2.1 问卷统计分析 | 第39-43页 |
3.2.2.3 调查总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梯田环境下微耕机产品的可用性设计研究 | 第45-65页 |
4.1 基于可用性的功能模块化分析 | 第45-47页 |
4.1.1 基于效率的功能模块化分析 | 第45页 |
4.1.2 基于用户的功能模块化分析 | 第45-46页 |
4.1.3 基于有效性的功能模块化分析 | 第46-47页 |
4.2 各功能模块可用性设计研究 | 第47-59页 |
4.2.1 主体模块设计研究 | 第47-55页 |
4.2.1.1 行动部分 | 第47-50页 |
4.2.1.2 动力模块 | 第50-52页 |
4.2.1.3 扶手 | 第52-55页 |
4.2.1.4 框架 | 第55页 |
4.2.2 工作机构模块设计研究 | 第55-59页 |
4.2.2.1 农耕模块设计研究 | 第55-58页 |
4.2.2.2 加工模块设计研究 | 第58-59页 |
4.3 可用性评价 | 第59-65页 |
4.3.1 经验性评价 | 第60-62页 |
4.3.2 问卷、访谈评价 | 第62-65页 |
4.3.2.1 问卷发放 | 第62-63页 |
4.3.2.2 问卷报告 | 第63-65页 |
第五章 设计实例 | 第65-72页 |
5.1 设计实例 | 第65-69页 |
5.1.1 主体 | 第65-67页 |
5.1.2 农用部件 | 第67页 |
5.1.3 加工部件 | 第67-68页 |
5.1.4 细节 | 第68-69页 |
5.2 综合效果 | 第69-72页 |
5.2.1 造型分析 | 第69-70页 |
5.2.2 色彩分析 | 第70-72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72-74页 |
6.1 本课题主要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6.2 研究成果相关展望 | 第73-74页 |
6.2.1 后续设计方向 | 第73页 |
6.2.2 设计应用前景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附录 A | 第76-79页 |
附录 B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