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实验室废水来源和分类 | 第11-12页 |
1.1.2 实验室废水的特点及危害 | 第12页 |
1.1.3 重金属废水的危害 | 第12-13页 |
1.2 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1 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 | 第13页 |
1.2.2 化学转化技术 | 第13-14页 |
1.2.3 介质提取技术 | 第14-16页 |
1.2.4 物理化学浓缩技术 | 第16-17页 |
1.3 离子交换法和离子交换树脂 | 第17-20页 |
1.3.1 离子交换机理 | 第17-18页 |
1.3.2 离子交换树脂的种类与结构 | 第18页 |
1.3.3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性 | 第18-19页 |
1.3.4 废水水质对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性能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0-23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室废水排放规律及其水质特性 | 第23-34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2.1.1 采集方案 | 第23页 |
2.1.2 试验仪器与方法 | 第23-25页 |
2.2 生物毒性试验 | 第25-26页 |
2.2.1 生物毒性测试方法 | 第25页 |
2.2.2 发光细菌毒性试验 | 第25-26页 |
2.3 不同类型实验室废水排放规律和水质特性 | 第26-30页 |
2.3.1 不同类型实验室废水的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2.3.2 不同类型实验室废水的常规指标 | 第27页 |
2.3.3 不同类型实验室废水的有机物指标 | 第27-28页 |
2.3.4 不同类型实验室废水的重金属指标 | 第28-29页 |
2.3.5 不同类型实验室废水的生物毒性指标 | 第29-30页 |
2.4 典型环境类实验室废水量和水质的变化特征 | 第30-32页 |
2.4.1 典型环境类实验室周废水量的变化 | 第30页 |
2.4.2 典型环境类实验室日废水量的变化 | 第30-31页 |
2.4.3 典型环境类实验室废水的 pH 和电导率的日变化 | 第31-32页 |
2.4.4 典型环境类实验室高浓度特殊重金属废水水质特性 | 第32页 |
2.5 实验室废水污染控制建议 | 第32-33页 |
2.5.1 试验准备阶段 | 第32-33页 |
2.5.2 试验结束阶段 | 第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废水中重金属阳离子的去除与回收方法 | 第34-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3.1.1 废水中 Ag~+的去除与回收试验 | 第34页 |
3.1.2 废水中 Cr~(3+)和 Hg~(2+)的去除与回收试验 | 第34-35页 |
3.2 化学沉淀法去除和回收废水中的 Ag~+ | 第35-38页 |
3.2.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5-37页 |
3.2.2 直观分析 | 第37-38页 |
3.2.3 方差分析 | 第38页 |
3.3 离子交换法去除和回收废水中的 Cr~(3+) | 第38-45页 |
3.3.1 离子交换树脂的筛选 | 第38-42页 |
3.3.2 树脂 D072Na 的吸附交换动力学 | 第42-44页 |
3.3.3 树脂 D072Na 的再生和 Cr~(3+)的回收 | 第44-45页 |
3.4 离子交换法去除和回收废水中的 Hg~(~(2+))35 | 第45-48页 |
3.4.1 离子交换树脂的筛选 | 第45-47页 |
3.4.2 树脂 DEX-Hg 的再生和 Hg~(2+)的回收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废水中主要重金属阴离子(六价铬)的去除与回收方法 | 第49-6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4.1.1 试验试剂与材料 | 第49页 |
4.1.2 试验仪器及方法 | 第49-50页 |
4.1.3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 X 射线元素分析能谱仪 | 第50页 |
4.2 离子交换树脂的筛选 | 第50-55页 |
4.2.1 交换容量的比较 | 第50-52页 |
4.2.2 交换速率的比较 | 第52-53页 |
4.2.3 再生性能的比较 | 第53-55页 |
4.3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和再生条件优化研究 | 第55-59页 |
4.3.1 静态吸附条件优化 | 第55-56页 |
4.3.2 动态吸附条件优化 | 第56-57页 |
4.3.3 再生条件优化 | 第57-59页 |
4.4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性能研究 | 第59-62页 |
4.4.1 等温吸附线 | 第59页 |
4.4.2 吸附交换动力学 | 第59-61页 |
4.4.3 穿透曲线 | 第61-62页 |
4.5 离子交换树脂理化结构表征及机理研究 | 第62-67页 |
4.5.1 热力学参数计算 | 第62-63页 |
4.5.2 控制步骤的判断 | 第63-65页 |
4.5.3 树脂表面形貌及元素分析 | 第65-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实验室高浓度特殊重金属废水处理工艺及运行效果评价 | 第68-8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8-69页 |
5.1.1 试验方案 | 第68页 |
5.1.2 试验装置 | 第68-69页 |
5.2 化学沉淀试验 | 第69-70页 |
5.3 多级离子交换法工艺研发 | 第70-74页 |
5.3.1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性 | 第70页 |
5.3.2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容量的利用 | 第70页 |
5.3.3 双柱饱和吸附曲线 | 第70-72页 |
5.3.4 不同类型离子交换柱出水 pH 的变化 | 第72-74页 |
5.4 多级离子交换法动态试验 | 第74-81页 |
5.4.1 试验材料与工艺流程 | 第74-78页 |
5.4.2 离子交换树脂的动态再生试验 | 第78-79页 |
5.4.3 再生离子交换树脂的处理效果评价 | 第79-80页 |
5.4.4 离子交换工艺的经济评价 | 第80-81页 |
5.5 实验室 COD 测试残液处理工艺参数 | 第81-82页 |
5.5.1 COD 测试残液化学沉淀工艺参数 | 第81页 |
5.5.2 COD 测试残液多级离子交换工艺参数 | 第81-8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建议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