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企业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企业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2章 企业安全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第13-16页 |
2.1 安全管理理论 | 第13-15页 |
2.1.1 事故致因理论 | 第13页 |
2.1.2 因果理论 | 第13-14页 |
2.1.3 多米诺骨牌理论 | 第14-15页 |
2.1.4 事故预防理论 | 第15页 |
2.2 安全管理体系、管理方法与措施 | 第15-16页 |
2.2.1 安全管理体系 | 第15页 |
2.2.2 安全管理方法与措施 | 第15-16页 |
第3章 胜利石油开发中心安全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16-20页 |
3.1 胜利石油开发中心及其安全管理概况 | 第16-17页 |
3.1.1 胜利石油开发中心基本情况 | 第16页 |
3.1.2 胜利石油开发中心安全管理现状 | 第16-17页 |
3.2 胜利石油开发中心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 第17-20页 |
3.2.1 安全基础管理薄弱 | 第17页 |
3.2.2 员工队伍安全意识淡薄 | 第17-18页 |
3.2.3 生产过程危害因素控制难度大 | 第18-19页 |
3.2.4 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存有缺陷 | 第19页 |
3.2.5 安全现场监管方式单一 | 第19页 |
3.2.6 海上安全监管力量不足 | 第19-20页 |
第4章 胜利石油开发中心安全管理对策 | 第20-31页 |
4.1 发挥安全文化引领作用 | 第20-22页 |
4.1.1 注重安全文化建设 | 第20页 |
4.1.2 贯彻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 第20页 |
4.1.3 实施主动安全承诺 | 第20-21页 |
4.1.4 培养职工正确安全行为规范的文化 | 第21页 |
4.1.5 实施目视化管理建立物态安全文化 | 第21-22页 |
4.1.6 探索安全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途径 | 第22页 |
4.2 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实施规范化的培训 | 第22-23页 |
4.2.1 加强职工岗位法定资格培训 | 第22页 |
4.2.2 深化全员培训,提升安全综合素质 | 第22页 |
4.2.3 实施班组长安全素质提升工程 | 第22-23页 |
4.2.4 强化“四新”人员的上岗培训 | 第23页 |
4.2.5 实施标准化操作示范培训 | 第23页 |
4.3 强化基础安全管理 | 第23-26页 |
4.3.1 强化直接作业安全管理 | 第23-24页 |
4.3.2 提高设备监管能力 | 第24页 |
4.3.3 深化危害辨识、强化隐患治理工作 | 第24-25页 |
4.3.4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 第25页 |
4.3.5 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 | 第25-26页 |
4.4 持续推进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与运行 | 第26-27页 |
4.4.1 进行新一轮全员安全管理体系知识培训 | 第26页 |
4.4.2 强化事前预防管理 | 第26页 |
4.4.3 加强体系内部审核的管理 | 第26页 |
4.4.4 全面贯彻落实石油企业标准化规范化要求 | 第26页 |
4.4.5 完善中心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职责 | 第26页 |
4.4.6 继续规范和完善基层单位“两书一表一案一本”的运行模式 | 第26-27页 |
4.4.7 强化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工作 | 第27页 |
4.4.8 进一步融合体系运行与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 第27页 |
4.5 优化生产现场监管方式 | 第27-28页 |
4.6 强化海上生产安全管理 | 第28-31页 |
4.6.1 及时调整海上生产管理力量 | 第28页 |
4.6.2 强化海上安全生产基础保障和应急工作 | 第28-29页 |
4.6.3 做好海上施工项目安全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的报批工作 | 第29页 |
4.6.4 强化涉海人员的培训教育 | 第29页 |
4.6.5 加强涉海承包商的管理、加强海上用船的管理 | 第29页 |
4.6.6 组织海上应急演练 | 第29-31页 |
第5章 胜利石油开发中心安全管理保障措施 | 第31-33页 |
5.1 坚持全员参与 | 第31页 |
5.2 落实安全管理奖罚机制 | 第31页 |
5.3 坚持持续的政策支持 | 第31页 |
5.4 落实安全责任 | 第31-32页 |
5.5 形成安全管理人员成长机制 | 第32-3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