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1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1.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1.3 思想意义 | 第10-11页 |
1.2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产生 | 第15-23页 |
2.1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产生 | 第15-19页 |
2.1.1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传入的背景 | 第15-16页 |
2.1.2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传入的路径 | 第16-18页 |
2.1.3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原因 | 第18-19页 |
2.2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三个阶段 | 第19-23页 |
2.2.1 初期:20 世纪 20—30 年代 | 第19-20页 |
2.2.2 形成期:20 世纪 50—70 年代 | 第20-21页 |
2.2.3 发展期:20 世纪 80 年代后 | 第21-23页 |
3 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概述 | 第23-29页 |
3.1 西方的马克思文艺思想 | 第23-26页 |
3.1.1 德国 | 第23-24页 |
3.1.2 英国 | 第24页 |
3.1.3 法国 | 第24-25页 |
3.1.4 美国 | 第25-26页 |
3.2 东方的马克思文艺思想 | 第26-29页 |
3.2.1 俄国 | 第26页 |
3.2.2 日本 | 第26-27页 |
3.2.3 中国 | 第27-29页 |
4 赵树理作品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 第29-41页 |
4.1 创作目的:文艺为农民服务 | 第29-31页 |
4.2 创作背景:红色延安 | 第31-32页 |
4.3 艺术形象塑造:山西特色 | 第32-36页 |
4.3.1 地主形象 | 第33-34页 |
4.3.2 农民形象 | 第34-35页 |
4.3.3 干部形象 | 第35-36页 |
4.4 叙事类型:现实与艺术 | 第36-38页 |
4.4.1 反封建类 | 第37页 |
4.4.2 改革变迁类 | 第37-38页 |
4.4.3 政治歌颂类 | 第38页 |
4.5 创作方法:革命现实主义 | 第38-41页 |
5 赵树理文艺创作思想的成因 | 第41-53页 |
5.1 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影响 | 第41-43页 |
5.1.1 文以载道的传统 | 第41-42页 |
5.1.2 民间叙述的运用 | 第42-43页 |
5.2 “五四革命文艺传统”的影响 | 第43-46页 |
5.2.1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特征及影响 | 第43-44页 |
5.2.2 新文化、新文学思想的延续和创新 | 第44-45页 |
5.2.3 鲁迅文艺思想对赵树理的启迪 | 第45-46页 |
5.3 战争、政治与生活的交叉 | 第46-48页 |
5.3.1 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的割据 | 第46-47页 |
5.3.2 解放区的政治指导思想 | 第47页 |
5.3.3 解放区文艺与生活的融合 | 第47-48页 |
5.4 延安文艺运动的影响 | 第48-51页 |
5.4.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纲领性精神 | 第48-49页 |
5.4.2 毛泽东文艺思想对赵树理创作的指引 | 第49-50页 |
5.4.3 周扬文艺思想对赵树理创作的作用 | 第50-51页 |
5.5 赵树理个人的性格气质 | 第51-53页 |
6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实践的思考 | 第53-59页 |
6.1 赵树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实践的启示 | 第53-54页 |
6.2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实践是一种趋势 | 第54-55页 |
6.3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实践有积极意义 | 第55-56页 |
6.4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实践仍待发展 | 第56-59页 |
7 结论 | 第59-61页 |
7.1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 | 第59页 |
7.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