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6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 实证分析法 | 第13页 |
2. 比较分析法 | 第13-14页 |
(四)论文的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1. 论文的研究难点 | 第14页 |
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一、受贿罪概述 | 第16-24页 |
(一)受贿罪的立法现状 | 第16-17页 |
(二)受贿罪的概念 | 第17-18页 |
(三)受贿罪的犯罪构成简述 | 第18-24页 |
1. 受贿罪的犯罪客体 | 第19-21页 |
2. 受贿罪的犯罪客观方面 | 第21页 |
3. 受贿罪的犯罪主体 | 第21-23页 |
4. 受贿罪的犯罪主观方面 | 第23-24页 |
二、受贿罪犯罪主体的疑难问题 | 第24-34页 |
(一)关于受贿罪的犯罪主体界定标准的理论学说 | 第24-27页 |
1. 身份论 | 第24-26页 |
2. 公务论 | 第26-27页 |
3. 折中论 | 第27页 |
(二)关于受贿罪的犯罪主体界定标准理论学说之分析 | 第27-30页 |
1. 身份论不合理之处 | 第28页 |
2. 公务论不合理之处 | 第28-29页 |
3. 折中论合理之处 | 第29-30页 |
(三)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资产的人员是否构成受贿罪主体 | 第30-31页 |
(四)关于受贿罪犯罪主体的立法建议 | 第31-34页 |
三、受贿罪犯罪客观方面的疑难问题 | 第34-44页 |
(一)受贿罪的行为方式 | 第34-36页 |
1. 索取型受贿 | 第34-35页 |
2. 收受型受贿 | 第35-36页 |
(二)“为他人谋取利益”问题 | 第36-44页 |
1. “为他人谋取利益”概述 | 第36-39页 |
2. “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否必要之分析 | 第39-42页 |
3. 废除“为他人谋取利益”建议 | 第42-44页 |
四、受贿罪犯罪形态的认定 | 第44-50页 |
(一)受贿罪的牵连犯问题 | 第44-46页 |
1. 认定牵连犯的理由 | 第44-45页 |
2. 牵连犯的定罪 | 第45页 |
3. 牵连犯的刑罚 | 第45-46页 |
(二)收受贿赂后又及时退还的处理 | 第46-50页 |
1. 受贿罪既遂以后存在中止的现实的意义 | 第47-48页 |
2. 受贿罪既遂以后存在中止理论依据 | 第48页 |
3. 受贿既遂后存在中止的法律意义 | 第48-50页 |
五、我国受贿罪的法定刑的现状、缺陷和立法建议 | 第50-58页 |
(一)受贿罪的法定刑的现状 | 第50页 |
(二)受贿罪的法定刑的缺陷 | 第50-52页 |
1. 受贿罪法定刑背罪刑均衡原则 | 第50-51页 |
2. 受贿罪的法定刑不合理之处 | 第51-52页 |
(三)受贿罪是否适用死刑之分析 | 第52-55页 |
1. 废除死刑的理论基础 | 第53-54页 |
2. 现阶段是否应当保留死刑 | 第54-55页 |
(四)关于受贿罪的法定刑立法建议 | 第55-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