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前言 | 第11-15页 |
·大肠杆菌病概述 | 第11-13页 |
·病原学 | 第12页 |
·血清型 | 第12页 |
·病原培养特性与生化特性 | 第12-13页 |
·流行病学 | 第13页 |
·禽病动态病理学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 第14-15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19页 |
·试验材料 | 第15页 |
·试验菌株 | 第15页 |
·试验动物 | 第15页 |
·主要试剂 | 第15页 |
·其它试验材料 | 第15页 |
·试验仪器 | 第15-16页 |
·试验方法 | 第16-17页 |
·动物分组 | 第16页 |
·菌种复壮 | 第16页 |
·PCR检测 | 第16-17页 |
·引物设计 | 第16页 |
·模版制作 | 第16-17页 |
·PCR反应条件 | 第17页 |
·PCR电泳 | 第17页 |
·菌液制备 | 第17页 |
·雏鸭攻毒量 | 第17页 |
·各系统组织、器官病理形态学观察 | 第17-18页 |
·临床观察 | 第17页 |
·剖检观察 | 第17页 |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17-18页 |
·雏鸭平均体重的测定 | 第18页 |
·雏鸭各器官的脏器指数测定 | 第18页 |
·雏鸭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比色法) | 第18-19页 |
·人工感染雏鸭体内细菌动态繁殖试验 | 第19页 |
3 结果 | 第19-35页 |
·PCR结果见图 | 第19页 |
·雏鸭攻毒量 | 第19-20页 |
·鸭大肠杆菌不同途径人工感染雏鸭后的临床症状 | 第20-21页 |
·剖检变化 | 第21-22页 |
·鸭大肠杆菌不同途径人工感染雏鸭后各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22-30页 |
·心脏动态病理 | 第22-23页 |
·肝脏动态病理 | 第23-24页 |
·脾脏动态病理 | 第24-25页 |
·肺脏动态病理 | 第25-26页 |
·肾脏动态病理 | 第26-27页 |
·脑动态病理 | 第27页 |
·胸腺动态病理 | 第27-28页 |
·胰腺动态病理 | 第28-29页 |
·法氏囊动态病理 | 第29-30页 |
·雏鸭平均体重的测定 | 第30-34页 |
·雏鸭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 第34-35页 |
·人工感染雏鸭体内细菌动态繁殖试验 | 第35页 |
4 讨论 | 第35-41页 |
·感染途径与大肠杆菌致病力 | 第35-36页 |
·感染雏鸭活菌繁殖的动态变化 | 第36-37页 |
·关于雏鸭最早的发病时间 | 第36页 |
·关于各器官最早检出活菌的时间 | 第36-37页 |
·关于在肝脏中活菌检测出时间 | 第37页 |
·感染雏鸭动态病理变化 | 第37-40页 |
·临床-病理组织学发展规律与鸭疫大肠杆菌在体内动态繁殖的探讨 | 第37-38页 |
·关于各器官病理损伤与致病性的关系 | 第38-39页 |
·各主要器官 | 第38页 |
·关于免疫器官 | 第38-39页 |
·大肠杆菌感染雏鸭肝脏的组织病理变化的动态观察 | 第39-40页 |
·关于雏鸭重量的动态变化 | 第40页 |
·关于雏鸭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 | 第40-41页 |
5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致谢 | 第47页 |